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四章 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来联系,并帮助表示判断,否定判断就在是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尤其是秦汉以前,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 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郑伯克段于鄢》 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 有时候,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者”字复指,引出谓语,这也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另一常见形式。如: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起义》 这种句中用“也”字煞尾,并且“者”与“也”前后照应,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有时候,可以不用“也”字。如: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有时“者”“也”都不用。如: 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两例的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这是判断句最核心的部分。 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如: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论语·宪问》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这种用法的“非”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便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否定副词,它是来否定谓语的,而不是用来否定判断词的,所以不是“不”与“是”的结合。   判断句的主语也可以根据语言环境省掉,多数出现在对话。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  《论语·先进》 下面谈一谈与判断词有关的几个词。 1、“是” 古汉语中“是”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它并不就是判断词,尤其在先秦的时候,一般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 两句中的“是”都是作句子的主语的,“是”后的部分作句子的谓语。“是”换成“此”意思和作用不变。有时候,“是”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一经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如: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什么缘故呢?”,“是”好像是判断词。其实,“是”仍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何故也”即“此何故也”,在同一篇文章中,下文有“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语法结构和上面的例句完全相同,只是“是”换成了“此”,“此”不可能是判断词,可见这里的“是”等于“此”,也不是判断词。又如: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 这里的“是”所处的地位也很像是判断词,但它实际是用来复指“日月星辰瑞历”的。文章下面还有“繁启藩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是又”等于“此又”,这里的“是”用在副词“又”之前,显然不会是判断词。 “是”作判断词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史记》《论衡》等书中就出现了“是”作判断词的用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 显然,这些句子中的“是”已经成为判断词了,这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文言文中,“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如: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叙》) 例一的“是不得已也”就是“此不得已也”,“是”为指示代词,复指句子的主语;例二是典型的先秦判断句“……者……也”式,不用“是”字。 2、“为” 有人认为,“为”是先秦的判断词,很像后来的判断词“是”,翻译成“是”句子也讲得通。其实,“为”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为”有“作为”“算作”的意思,这些句子也是一般的叙述句和疑问句,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文档评论(0)

zw4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