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的遗传1.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量性状的遗传1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建国 第八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 第三节 遗传变异和遗传率 第四节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一)、质量性状的特征: 1.性状表现:不连续性(间断性)变异; 2.遗传基础:受一对或少数几对主效(major)基因控制; 3.环境作用: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互作较简单; 4.研究方法:可对杂交、自交、测交后代群体(分离群体)进行表型类型分组,并对各组个体数比例进行分析研究。 (二)、数量性状的特征: 1.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 2.受多基因(polygenes)控制、无明显的主效基因; 3.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并表现较复杂的互作关系; 4.不能对后代进行分析,所以不能完全采用质量性状的研究方法,而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各世代统计量及世代间关系进行研究。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一、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实验 1909年尼尔逊·埃尔( Nilson-Ehle )提出多基因假说 例如,小麦的红色籽粒品种与白色籽粒品种杂交,F2籽粒可分为红色籽粒和白色籽粒两组。有的表现15∶1分离,有的为63∶1分离,这两种分离都反映了基因的重叠作用。下面将二对和三对基因的遗传动态图示如下: (1)小麦籽粒颜色受两对重叠基因决定的遗传动态 两对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 (2)小麦籽粒颜色受三对重叠基因决定的遗传动态 三对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 按照他的解释,数量性状是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作用的结果,每个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效果较微,但其遗传方式仍然服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而且还假定: (1)各基因的效应相等。 (2)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 (3)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基因型纯合的两个亲本和基因型杂合一致的杂种第一代(F1),各个个体的穗长也呈现连续的分布。 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基因型纯合的两个亲本和基因型杂合一致的杂种第一代(F1),各个个体的穗长也呈现连续的分布。 F2群体既有由于基因分离所造成的基因型差异,又有由于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同一基因型的表现型差异,所以,F2的连续分布比亲本和F1都更广泛。 上面两个杂交试验都表明,当基因的作用为累加时,即每增加一个红粒有效基因(R),子粒的颜色就要更红一些。由于各个基因型所含的红粒有效基因数的不同,就形成红色程度不同的许多中间类型籽粒。 二、影响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也在染色体上 二、方差与标准差 表示偏离平均数的变异程度. 1.方差: 样本方差: S2 总体方差: σ2 2.标准差: s σ 计算P.517中梳齿数的方差 三、直线相关与回归 (1)直线相关: rxy度量变量x和y之间的相关程度. (2)协方差: covxy度量相关变量x和y共同变异的程度. (3)回归系数 一个变量变异时另一个变量的变异程度 byx:表示x变化一个单位后y改变的单位数; bxy:表示y变化一个单位后x改变的单位数; 计算P.517中rxy 、covxy和bxy.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率 一、数量性状表型值及其方差分量 1.数量的表型值 ①个体: P=G +E (P表型值; G基因型值; E环境效应) ②群体:∑P= ∑G +∑E (其中∑E=0) 两边各除以N, ∴P(均值)=G(均值) ③推算一种表型个体产生下一代个体表型: eg. 奶牛群体年平均产奶量6000Kg,已知某个体产奶量为年8000Kg,且已知遗传效应占30%,环境效应占70%, 求该奶牛繁殖后代的产奶量: 个体G: 6000+(8000-6000) × 30% =6600Kg 环境E: (8000-6000) × 70% =1400Kg 后代平均E:(6600+6000)/2 =6300Kg ④G细分: G=A+D+I (A累加效应; D显性效应; I上位效应) 累加效应(A) : 许多微效基因加和的效应 显性效应(D): 显隐性基因造成的非加和的效应, 群体中∑D=0 上位效应(I) : 非等位基因

文档评论(0)

tmd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