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与物理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做中学与物理教学

“做中学”与新课程物理教学 点击数:516 次??录入时间:2010/5/7 16:44:00??编辑:walter-75   近年来,中国和法国合作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已在我国近20个城市开展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开展“做中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动手做科学,让学生手脑并用,经历和感受人类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动手又动脑理解科学。在实施“做中学”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做中学”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具有极其深刻的启迪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以物理新课程为例,新课程将科学探究明确列入课程内容,其重要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学习物理,突出他们在学习中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将“做中学”引入物理新课程教学是操作性极强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那么,怎样理解“做中学”、“做中学”和物理新课程教学是否具有适切性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以探讨。      一、“做中学”及其内涵      “做中学”诞生在美国,逐步传入世界不同的家和地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成长和完。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芝加哥的雷德曼(Lederman)教授提出一项名“Handon”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在美国验并取得好的效果。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教授十分赞同雷德曼的学教育改革计划,他于1995年将其引入法国(取为“LamainaLapate”,即“动手做”的意思)。过实验探索后,在全法国推广,并开发出了法国施该项目的一批典型案例。作为中法合作项目,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中国同倡导并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经几年实践,不仅在全国城乡建立了一批实验学,而且开发了一批中国自己实施“做中学”科学育实验的典型案例,使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做中学”是由美国物理学家雷德曼总结并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和教育思想对20世纪末叶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开发了许多教学案例,总结了一些有效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做中学”只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原因就是它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20世纪末叶以来教育发展的要求合拍。      “做中学”是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探究和学习科学知识,一般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但其中却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要素。      1.提出问题:“做中学”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起点和主线,教学过程围绕问题展开,最后以问题解决或提出新的问题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可见,提出问题是“做中学”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要素。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在教师启发、指导和引导下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提出问题,所提问题都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开展“做中学”,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真实、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产生问题的情境就格外重要,做到了这一点,也正是教师实施“做中学”的智慧所在。例如,如果想让学生通过“做中学”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盛水的容器,准备各种不同材料的物品(如木块、塑料块、铁片、铝片、大头针、橡皮泥等),让学生动手做,引导他们探究上述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看到有些物品,在水中上浮,有些下沉,此时他们也许自己或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提出问题:物品在水中的沉浮与其结构和材料有关吗?和物品的本身形状有关吗?能不能使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浮起来…等?提出的各种问题既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进行“做中学”活动的主题。      2.猜想或假设:面对问题,学生思想上产生困惑或冲突,同时也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为了消除困惑,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或假设,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或者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对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猜想与假设要素。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机会,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保护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有根据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是他们明确自己所提出猜想与假设的依据,这样就会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