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学说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元气学说的应用

元气学说的应用 元气学说在中医临床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的元气生命活动的总动力,但并不隶属于某一脏器,如命门、肾、三焦等,而是把元气视作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周行全身上下内外的元真之气1.1哲学原理上是依据于中国古典实有主义的“元气论”,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柳宗元说:“庞昧草化,唯元气存”(《天对》),张载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王夫之说:“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读四书大全说》)。从“元气论”原理上讲:元气是物质自然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都是根源于元气而存在的。中国古人在探索世界物质本原的过程中,发展了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学说 —— “元气”说。元气说认为: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稀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又离散成为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战国中期,曾有人提出过“精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都由物质性的“精气”组成,“精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比“天”更基本。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改造了“精气”学说。在说明万物形成本原时吸收了前者,把“气”看成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因素;但解释精神现象的特点时又扬弃了后者,认为首先有了形体,然后才产生精神,即“形具而神生”。荀子还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气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自然万物都由统一的“气”组成,只是水火、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乃是气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这里已有进化论的思想萌芽。荀子还认为自然界“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无关。人应该“制天命而用之”,即人有力量掌握自然规律去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汉代的王充在前人元气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元气自然论”并应用这一学说对“天人感应说”等迷信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构成,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他指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又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意思是说:天地是包含元气的物质实体,万物乃是由天地所包含的物质性的元气产生的,天地元气生万物是“自然”“自生”的,在天地之外没有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王充还认为人也是元气所凝结而成的,对各种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灾害王充也都用元气论来加以一一解释,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 在王充之后,经过三国、两晋等朝代的发展,唐代的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也都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自然论”。到宋朝的张载乃至清初的王夫之,进一步发展了元气论,使其更加系统和完善。张载和王夫之相继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认为“太虚”不能是没有物质的空间,而是充满着“气”这种极为细微的连续状态的物质。张载认为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体状态,而万物则是气的不同的凝聚状态,气凝聚而成为有形的万物,万物散为气又复归于无形的太虚,它们是自然的必然性。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基本观点,指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意思是,宇宙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气,在宇宙构成上没有其它可以与气相对立的物体存在。在张载和王夫之还提出了物质不灭和运动守恒及其互相转化的思想。张载认为气只有聚散,并无生灭。王夫之也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他指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意思是说,世界是由元气组成的,而元气本性是运动的。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它们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王夫之还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宇宙是各种事物互相联系的总体。他指出:“物物相依,所依者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意思是说,每一个东西都与别的东西相互依存,它们所依存的东西是完全可以依存的,没有一点虚伪性。 尽管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元气论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其中也存在许多值得借鉴和发扬的思想,如何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性的吸收是古人留给今人的任务。两院院士何祚庥:物理学理论面临第五次突破 2004年03月18日?10:28 《中国科技画报》04年第3期。中国的元气学始于《管子?内业》篇,成熟于北宋的张载和南宋的朱熹。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做了详尽的阐述。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有这样的词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溟”,即是元气学说的扼要的叙述。元气学说的基本原理是连续形态的元气具有“聚则成形,散而为气”的能力。明人吴承恩用以解释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何祚庥曾在日本物理学者中讲述过这一元气学说。当何祚庥说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时,立刻就有日本物理学家问:“为什么Monkey可以有72变,而Pig却只有36变!”   元气学说曾传播到西方,曾经由著名哲学家和科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