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歌中的追寻模式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诗歌中的追寻模式研究

先秦诗歌中的“追寻”模式研究 泰山学院中文系 傅丽霞 [摘要] [关键词] 原型模式 集体无意识追寻 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事件、人物、常规的情景、旨趣,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原型主题或模式或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在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中,往往蕴涵着某种原型母题。在作品中它们往往通过惯例化的意象模式和叙述模式来表现。“追寻”是先秦诗歌中的一个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最重要的之一。“追寻”模式主要表现为“在水一方”和“香草美人”两种类型,追溯中国文学史,“追寻”不仅渊源古老,至今依旧回响不断。它因其凝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怀、情感体验和在后世文学传衍中的神秘召唤力量,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来说,是象征性的,同时也是召唤性的。通过“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型意象,并对它加工造型精心制作,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通过这种造型,艺术家把它翻译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并因而使我们可能找到一条道路返回生命的泉源。”①因此,对先秦诗歌中的“追寻”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极富认识和审美价值。 一、“在水一方”模式中国文学研究也习惯从《诗经》《楚辞》开始追溯某一母题原型的发生。因为《诗经》在西周春秋的礼乐文明制度中的突出地位,这些宫廷、宗庙和民间的诗歌主题在后世文学的传衍过程中,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的古典时代,并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发生影响。就我们现在讨论的“追寻”而言,表现在《蒹葭》,我们可以称之为“在水一方”模式。《蒹葭》颇具情节性,有时间的流动和地点的转移,它用诗的形式和语言娓娓诉说了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追寻”的背后的心理内蕴是什么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追寻过程看。诗人对“伊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怕道路艰险曲折,一忽儿溯流而上,一忽儿又顺流而下,如此往复三次,从“白露为霜”追到“白露未喘”直到“白露未已”, 整个过程漫长而艰难。诗人执著而狂热地追,然而一再遭遇阻碍。阻碍主要是水。《蒹葭》将追寻过程置于秋天秋景的水边。管子《水地篇》中称水为万物之本源与生命的原始。而关于水的文化意义,傅道彬在《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曾从文化原型的角度作过这样的总结:“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义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义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①的确,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离不开水,远古人总是择水而居,水边是男女相会的处所,而水又是古人难以克服的交通障碍,因而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的意象中已由《诗经》起而成为一种文化审美。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亦真亦幻,扑朔迷离,“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由于“水”的阻碍,执著的追求只落得一个惆怅无奈的结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抵”、“宛在水中沚”则一次次宣告了追寻只是无言的结局。苍茫的水域,“伊人”何在?《蒹葭》由三个基本因素构成:② 具体而缥缈的目标;美人意象; 不竭的带有超文化性质的追求; 不可克服的阻碍。 这三种因素一起铸成了中国文化中追求悲剧意识的基本模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蒹葭》 “最得风人深致”。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他追求的对象是一个美丽的女子。然而,这一男一女被河水无情地隔开了,于是创造了一种男女之间“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清代《诗经》学者陈启源在阐释《蒹葭》诗旨时说:“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编》)他准确地揭示了一种典型的心理状态,钱钟书先生称之为“企慕之情境”。 二、”香草美人”模式 “追寻”模式在《离骚》中,可以称之为“香草美人” 模式。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离骚》的这种两个对立又互为依靠的世界,实际上正是诗人心灵的写照。诗人在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中都常寄希望于“美人”,所以《离骚》中多次出现明显的“美人”意象。“美人”在楚辞中,是个具有丰富的审美含蕴的符号,是特定的诗歌意象。“美人”意象在楚辞中所指非常广泛,“美人”意象在诗歌中一般是通过“美人”、“美”和“女”来共同完成和塑造的,“美”和“女”使“美人”一词在对象界定上和抒情方式上更加丰富。如何解读诗人笔下的“美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