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t19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专用课件
虚词——代词 虚词学术史: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研究,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古人叫做“实字”和“虚字”。虚字大体包括现在所说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这和现代的语法研究有一定的差别。 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是区分实词和虚词的一个便于掌握的标准。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问世,将实词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状字(副词)5类,它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将虚词分为介字、连字、助字(语气词)、叹字4类,前3类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叹词虽然可以独立成句,但是是封闭性的,不能与其它字组合,不能用来表示一件实事或表达一种实情,因此也归入虚词。 马建忠以后,语言学界在讨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数词、量词,并将“助字”更名为“语气词”。助词也与以前的“助字”不同,包含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音节助词3个小类。从大类看,总共是11类。 文言文中,每100个词中,大约有30个左右虚词。上古(先秦两汉时期)文章中所用的虚词总数在150至200个之间,常用虚词大约有70个,其中最常用的有40个左右。 每类虚词都有它们的共性,是应该掌握的;还有许多虚词有较为独特的个性,因而必须注意每个虚词特有的语法规则及其语法意义。也应该了解每个虚词如何语译,但应在掌握其语法规则的基础上了解,尽量避免比附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和孤立的背诵。 各种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和介绍文言虚词的工具书大都遵循这种传统标准,从早期的研究到现在的工具书编写都是这样。我国最早讨论虚词的专著是元人卢以纬的《语助》。此书有66个条目,对135个词或固定结构进行了解释。或是分析同一虚词的多种用法,或是比较相近虚词用法的不同,比起以前对虚词的解释,要详细的多了。特别是书中把文言虚词和当时口语中的俗语虚词相比较,这对我们研究宋元时的俗语虚词很有用处。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对虚词研究的路子大体和《语助》相同,对虚词所表达的“神情声气”描写比较细致。它的一些说法后来为《马氏文通》所继承。《语助》和《虚字说》对虚词的研究主要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 和词汇研究关系更密切的是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他“自九经三传、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10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此书主要是为解释经传而作,主要内容是纠正前人把虚词当作实词之误,以及阐发一些虚词久已湮没的古义。在这些方面,王引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传释词》一书,在训诂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此书着重对具体字词的训释,而没有系统研究虚词的一般规律。 刘淇《助字辨略》成书比《经传释词》早,但流传不广,影响不如《经传释词》大。它所释的虚词不限于经传。如卷五“莫”字条:“包何诗:‘莫是上迷楼。’莫是者,方言,犹今云‘恐是’也。又《宋史·岳飞传》:‘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莫须,犹莫是也。” 此外,杨树达的《词诠》、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何乐士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都是虚词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代词(pronoun/ pron.) 代词的结构功能一般具有实词的特点,可以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但它们并不具有像一般实词那样的词汇意义,它们只有语法意义,即表示称代、指示、疑问等。在这方面,代词表现出虚词的特点。 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上古汉语只有第一、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由指示代词(其、之、它[佗、他]、彼)兼任。人称代词也没有单复数之分,有时候得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当然,加上“等”、“辈”、“侪”等表复数则意义更为精确。 指示代词也没有单、复数之分,通常没有远指和近指的区别。此、是、斯、彼、夫等例外。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 “吾、我、予、余”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吾”多用于主语少用于宾语。“予”和“余”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居,予語汝!(《莊子·達生》)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一个“朕”字,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此后历代皇帝都沿用“朕”。在秦以前,一般人也可以自称为“朕”。如: 二嫂使治朕栖。(孟子·万章上)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而、乃” “女、汝、尔、而、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经常用于主语、宾语和定语。“女”和“汝”是两个字写一个词;在古书中“尔”和“乃”都有两种写法:“爾”和“尔”、“乃”和“迺”。“乃”字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本为少见,并常用为定语。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 (《史記·平原君列傳》)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漢書·項羽傳》) 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夫” “之、其、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