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要让学生动起来.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语文要让学生动起来

论文题目:学习语文,要让学生“动”起来 作 者: 梁 喜 春 工作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04700 E-mail:387726049@ 学习语文,要让学生“动”起来 重庆市巫山县实验小学 梁喜春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地互动和合作交流。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力图变“静”的教育为“动”的教育,变“单向灌输”的教育为“双向交流”的教育,但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又让学生“动”了多少呢?学生的自主性又有多少呢?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到底怎么样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我们必须得让学生动起来。 一、让学生“问”起来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 “新课程强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建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的核心在于有“疑问”。“疑”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的动力,“问”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有些公开课,老师设计得滴水不漏,学生答得完美无缺。课上完了,老师学生都像演完了一场戏,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问题都由老师一个人事先设计好了?学生几乎是帮老师完成了一个任务而已。怎么不是呢?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渐渐丧失“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去大胆尝试。 1、要让学生“敢”提问。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探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 2、要教学生“会”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问“居然”什么意思?解答了意思后,老师便趁势引导:“除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围绕这个词提哪些问题?”学生思索后,有学生问:“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为什么用‘居然’呢?”一位女生说:“我认为从‘居然’可以看出落化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强,不需要侍候。”老师再次引导她把这个体会变成了又一个问题:“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两度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探究文章内涵的高度。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有的学生就会问:“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学生一下子分成三派,每派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当瓶中的水不多时,即使向瓶中放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这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

文档评论(0)

sfd3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