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分状析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近几年来,芜湖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芜湖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但是,芜湖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发展滞后不利于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本文拟对2000-2008年芜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寻影响芜湖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芜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建议。一、芜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一)经济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现状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人均水平及发展速度进入新世纪以来,芜湖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增加,从2000年205.99亿元,连续几年跃上几个“百亿元”台阶,到2008年达到749.65亿元,年均增长14.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从2000年9474元,增加到2008年32500元,以当年汇率计算人均从1144美元增加到4755美元。根据国际标准划分,人均达到3000美元以上,即为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因此,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详见附表1 表1: 2000-2008年芜湖GDP及增长情况年 份地区生产总值(万元)比上年增速(%)人均GDP(万元/人)200020599448.89474200122576529.5102922002253980612.5114922003295262514.6132542004359230315.3160232005402402913.1178282006479146615.4210582007582301416.6253452008749646015.8325002、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芜湖产业结构从2000年以来调整变化比较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1.1:48.7:40.3调整为5.3:60.6:34.1。由于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形成,拉动第二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8.7%,提升到2008年60.6%,其中工业由42.2%上升到54.8%,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由2000年占11.1%降至2008年5.3%,平均每年下降0.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00年40.3%降至2008年34.1%,平均每年下降0.69个百分点。详见附表2表2: 2000-2008年芜湖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年 份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二产其中:工业三产2000100.0 11.1 48.7 42.2 40.3 2001100.0 10.5 48.2 42.0 41.3 2002100.0 9.6 49.6 43.2 40.8 2003100.0 8.3 51.7 44.6 40.0 2004100.0 7.9 52.4 45.8 39.8 2005100.0 7.5 53.0 46.5 39.5 2006100.0 6.2 56.1 49.9 37.7 2007100.0 5.8 57.0 51.0 37.2 2008100.0 5.3 60.6 54.8 34.1 从2003年开始,由于工业迅速崛起,带来芜湖产业结构调整节奏的加快。统计资料表明,芜湖工业在九年时间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最高年份(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滞后于二产的发展,导致了一产和三产相对比重下降。(二)社会发展规模与水平近几年来,芜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不断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地发展。1、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模与水平(1)在科学技术方面。2008年芜湖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08年末,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2家;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 161个。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 275项,其中省级及以上77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6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5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2项。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级2项。专利申请量3267件,其中发明专利 901件;授权专利1006件。(2)在教育方面2008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专任教师0.6万人,在校学生11.9万人;当年招生3.9万人,毕业生2.8万人。普通中学 125所,专任教师0.7万人,在校学生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2.8万人;小学246所,专任教师0.7万人,在校学生12.5万人;幼儿园310所,在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