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 广西 2004,12 介绍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英、美、意、德、荷等国与港台地区作长期学术访问或专题学术讲演。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和科学哲学。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科研项目。已出版十九部学术专著,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 提纲 一、情境设置与“贴近生活” 二、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三、主动探索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动手实践与活动的“内化” 五、结语: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互动 引言 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途径:实践与理论研究 一个问题 究竟怎么样的一堂课是好的数学课? 数学课程改革2005 基本立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前进;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一、情境设置与“贴近生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刘兼,“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第一期) 相关的实践与问题 “我们究竟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 “我们又应如何在课程改革这一新形势下保持与发扬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一中国数学教学的良好传统?” “情境设置”的一个重要标准 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生活化与数学化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12页) 应当清楚地看到认知活动的情境相关性,从而,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中也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特别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们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各种现实的考虑,因此,“现实问题”的引入就未必能达到使“学校数学”更接近实际生活动的目标。 “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 与单纯强调“生活化”相比,应当更加重视对于“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这两者关系的深入分析,包括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特征性质及其固有的局限性,并切实作好两者之间的必要转化,包括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以及由“学校数学”向现实生活的“复归”。 就当前而言,我们并应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所应具有的“数学味”。 二、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第2页) 已有的经验 第一,不能搞大量浅层次、低水平操作,例如,不要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就无需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否则,形式上分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第三,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 第四,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 第五,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 ( “常州市数学课改工作回顾与思考”,《中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三期) 一些新的研究问题 例如,就“小组讨论”而言, 什么是采取“小组讨论”最为恰当的时机? 究竟什么是这一方法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又各有什么样的优点与局限性? 我们又应如何去处理在“小组学习”中所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困难或问题,如“学生在一起会聊天,但不会讨论”,“学生的讨论经常偏离主题”,“学生的说明别人听不懂”,“运用讨论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很慢?” 等等。 什么是好的“合作学习”? 互动与制约 分工与共享 认知与“身份” 学习理论的现代发展 由行为主义经由“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到“情境理论”: 由个体转向了群体,转向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由唯一注重个体的认知活动(意义建构)转向个人的社会定位(身份的确定)。 “我从孩子们的日记中看到他们分析事理的能力愈来愈强;从课堂中听到他们使用的词汇愈来愈清晰有理;从他们的同学互动中感觉到容忍与爱心的滋生,一切的一切,让我觉得不只是与他们共同讨论数学而已,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会做理性批判思考、会主动学习、会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