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白鹿洞书院与朱子学规.ppt.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版白鹿洞书院与朱子学规.ppt

* 白鹿洞书院 与朱子学规 主讲:蔡 厚 淳 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清代著名学者王昶在他的著作《天下书院总志.序》中评曰:白鹿洞书院乃“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他之所以如此评价,除了白鹿洞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叫白鹿洞书院学规。由于这个学规是朱熹制定的所以又称“朱子学规”。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白鹿洞书院和这个学规。 白鹿洞书院入口处 白鹿洞书院正门 一、为什么叫“白鹿洞”? 1、李渤与“白鹿先生”的传说; 2、俯瞰似“洞”; 3、今“洞”及“鹿‘之来由: (1)明嘉靖9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 (2)5年后,明嘉祐14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琢石鹿并安置于洞中; (3)79年后,明万历42年(1614),参议葛寅亮埋石鹿; (4)367年后,1981年挖出,重新安放洞中。 二、书院历史: 纵观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可概括为七个阶段: 1、唐代开始奠基; 2、五代开始办学;(建立“庐山国学”)南唐昇元四年(940年),偏隅江南的李昇朝廷,在庐山白鹿洞创建“庐山国学”。又称“匡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它是一所与建立在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秦淮河畔的“金陵国子监”类似的官办高等学府。 3、北宋正式定名;(开宝九年(976年)赵宋占领江州。庐山国学终结,江州地方人士在此建立书院。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北宋末年,战争频繁,书院遭到毁坏。) 4、南宋壮大发展; (1)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到任后,亲至书院废址踏勘,经朱熹竭力倡导,重建白鹿洞书院。(他两次上书朝廷,终于得到皇帝的批准。) (2)朱熹任上三年,为兴复书院殚精竭虑。他兼任洞主、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充实图书、亲临讲课。 (3)朱熹广邀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开创书院“讲会”制度之先河。【朱熹不计“鹅湖之辩”之前嫌: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历史上留下朱陆“南康会”的佳话。 陆九渊以义利之辩发论,有的学生听了感动不已,为之流泪,朱熹在座听讲也是汗流满面。“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 朱熹亲自作跋将陆九渊的讲义刻成石碑。此碑今存于书院东碑廊,被后人称为“二贤洞教”碑, 5、元、明、清办学不断;著名的学者解缙、胡俨、王守仁、湛若水、罗洪先、李梦阳、李贤、李龄等一批文人纷纷来院讲学。 6、清末取消书院;【科举制源于汉,始于隋唐,完善于宋,盛行于元明清,延续了1300余年,总共录10万余名进士,其中江西1.1万余人。白鹿洞书院有状元3名,进士二百余人,这些江西籍进士中,诞生了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陈三立等政治精英和文化奇才。】 7、盛世再度兴旺。 三、《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法则于一身的教育方针——《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朱子学规》)。 可以说,如果没有《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就会失去走出平庸的依托;有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才有了白鹿洞书院的辉煌。 《白鹿洞书院揭示》总计444字。【其中“标题”7字,“教条”部分177字,“阐释”部分267字。总计:444字。】 《白鹿洞书院揭示》全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