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万物皆备于我矣供参习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读解】
“万物皆备于我矣”作为一句名言,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 主义哲学观。这里面的是与非不在我们关心的范围。我们关心的 是孟子说这话的意思。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样,说是“万物都为我而存在。”(由此来归结孟子为典 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和信心。
【标准答案(原创):“万物皆备于我”一章,是说人自身本性之中具备各种善端,如果反思自身,发掘那些善端,就会认识到自己本性诚明,内心也随之生发出一种极大的愉悦。即使不能认识到自己本性诚明,但是如果坚持按照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原则去行事,那么也接近于具有“仁”的品质了。
1,“万物皆备于我”,“万物”应该指人的各种品性,而孟子持性善论主善端说,此“万物”实指人性之各种善端;
2,“反身而诚”,“反身”是发掘善端之方法和过程,“诚”是“反身”方法之后果和所达到的境界,“诚”为儒家核心概念之一,来自《中庸》;
3,“恕”,“恕”字上“如”下“心”,“如心”正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之意。
且看《孟子》的文本:
(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2)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3)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根据这一文本的内在逻辑,从心-性-天、在我-在外之间的视角出发,就会得到对天道、天命的接纳或打开,必须由在我者展开,而在外者是由此一推动而得以进入我们的“经验”视野。而反身而诚正是一个从自己身体上打开天命之物的活动,而所谓天命之万物,首先就是天命于我而为我之天性之万物,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属于天,因为它们是莫之为而为之、莫之致而致之的。例如我的身体发肤、视听言动,可以说是我的天性,“形色,天性也”。它们是在我之天,是天作用着的我们的呈现。
就孟子本身而言,这里首先涉及的是备、诚、恕、仁几个关键词。备在古代具有特定的含义,《庄子·天下篇》讲到这个“备”、《礼记·祭义或祭统》(?)谈到备,是“内尽于己、外顺于道”之意。万物备于我,意味着万物在我的当下存在中得以各正性命,在这个意义,万物通过我来到自身,就是备于我的真正内涵。诚在孟子中曾经被以这样的方式道及:诚之者人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但在这里,恰恰不是讲由大体进行的思诚,而是讲在身体打开的诚。在前者,是大体打开的诚是形而上之道,因而就是道之理化的存在样式,当诚以理的形态开放自己的时候,它还是赤裸裸的、封闭着而不是作用着的状态中。但在后者,则是诚的作用地展开,诚由道之理的存在样式转化到身体之“文”,从而自己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在文中呈现自身。这其实已经是孟子所说的“践形”,是将形色打开为人性的过程。因而,反身这个本体论意义上的动作,是紧接着尽心、知性、知天的逻辑的进一步展开,是由大体之知转向身体的过程中发现的。
当我们的形色成为天性的自身时,就是孟子所说的“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就是形色为我们所践,这个时候,作为天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