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供参习

中国农民工第一篇: 回乡,还是进城 ——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 白南生 何宇鹏 引 言 问题的提出 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尤其是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 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进城,从被视为“盲流”加以遏制到被定位为 “有序流动”加以引导,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认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 表达了城市化战略的确立及在此战略下就业政策的某种导向。但是,农民自发流动的过 程刚刚开始,到了90 年代中期,即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其发展方向的两种讨论。 这就是,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是选择继续进城打工还是回乡创 业。讨论的重要性在于,农民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方式;对这个问题的 判断无疑将直接影响近中期就业政策的选择方向;从而对中国如何实现城市化产生长远 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应向何处转移,这个问题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并随着改革的深化日益突出。改革初期(1979–1988 年),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得益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就 地转移,是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据估计,这一时期转移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约1.3 亿左右,其中就地转移的占70%左右。从1989 年初特别是1992 年以来, 农民的跨区流动或“民工潮”势头日趋汹涌。“民工潮”引起关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是它每年春运给交通运输部门带来的巨大压力。根据不同的研究估计,90 年代中期,“民 工潮”的年流动规模在2500–8000 万之间。以其低限算,也至少相当于80 年代初期外 出打工农民的12.5 倍。因此,不少人据此判断,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时机到了。 而这也意味着,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和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大势 所趋。 通开城乡、推进城市化进程,并不仅仅是依靠“民工潮”规模作出的数量判断,也 不仅仅是参照城市化相关理论作出的逻辑推演,而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体制模 式和增长方式相互作用的实证考察引出的政策选择。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农民收入 增长滞缓,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一般认为,当时农民收入停滞增长主要是受“治 理整顿”经济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和乡镇企业增速受抑。但是,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产品的需求制约和乡镇企业的资本增密趋势,都使得80 年代支 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因,即农业的增长格局和乡镇企业的增长格局,在90 年 代已难以继续支持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个阶段性变化表明,如果没有根本性的调整措施, 即便紧缩政策结束,在旧的经济体制下,农民收入问题仍难以解决。换个角度看,80 年代,农民收入的增长,是在旧的城乡经济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得益于农村内部产业结 构调整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而当农业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减弱后,国 家原有的体制选择,对农村就业空间和收入机会的制约就越发突出了。在上述背景下, 农民开始利用已有的改革环境,去冲击城乡隔绝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其表现 就是当时尚被认为是“盲流”的年盛一年的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即“民工潮”。注意 到经济发展中这一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大量的研究开始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增长 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面临的体制制约。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研究,最初是从要素流动 的角度来论证其经济合理性的;后来又从增加农民收入和活跃农村市场的角度论证了其 阶段的必要性;再后来又从国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对称的角度论证了其 历史的必然性;另外,还有研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的经济后果。这些研究都表明,要解决90 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存在的收入 问题,必须有新的就业思路;农村劳动力的跨区流动是农民自发选择的又一增加就业的 主要途径;与80 年代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体制突破的侧重点不同,90 年代解决农村就业 问题,必须打破城乡隔绝体制,实施通开城乡、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由此出发,政 府相关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异地流动采取的措施也出现了从“堵”到“疏”的重大转变。 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有 步骤地进行。 增加农村就业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发展农村 的非农产业和加快城市化,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三个主要领域,其中,城市化是今后增 加农村就业的主要通道。劳动部的这项研究对90 年代农村就业的前景作出了趋势性判 断,并且点明了增加农村就业所需要的战略调整。以国家就业管理部门的这个结论作为 对90 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的一个总结,大约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