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京汉铁路通车与安阳城市化的初步转型
二、京汉铁路通车与近代安阳城市化的初步转型
历史机遇:京汉铁路的通车与安阳城市格局的调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扩张的不断深入,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转变,沿海地区从边缘转为前沿,中原地区则从中心转为腹地。安阳旧式的交通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商路因为河道的淤塞、天灾的影响和近代铁路的修建而改变。这种变化同时改变了安阳的商业区位优势及交通地位,相比于处于铁路枢纽地位的相邻城市新乡和郑县来说,安阳的区域优势地位开始下降。但是,铁路的通车,也使得安阳传统的城市格局出现了变化,安阳开始了近代城市化的初步转型。
1﹑铁路通车及安阳区域优势地位的衰落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筑卢沟桥经安阳至汉口的卢汉铁路。1897年4月,卢汉铁路正式开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该铁路北段(顺德以北)竣工通车。不久清廷派官员到彰德(即安阳)办理修路事宜,进行购地划界,动工筑基垫木,铺筑铁轨,一年后铁路修成。1905年7月,卢汉铁路安阳车站建成,“沿用府治之名,称彰德车站”。后卢汉铁路展修至北京前门站,遂改称京汉铁路。1906年4月,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28年6月,国民政府将北京改名北平,京汉铁路亦改称平汉铁路。
民国时通过安阳县境内的铁路有干线和支线两条。干线为京汉铁路,支线为丰观铁路,即从丰乐镇到观台镇的铁路,本地人将这一铁路称为六河沟铁路。丰观铁路长约32.5公里,最初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六河沟煤矿修成,为轻便铁路,路轨也较窄,中间清流集建有小站。这条铁路主要是承担运煤,也有少量客运,铁路的补修由售票款支付。1920年改为京汉铁路支线,运煤车辆由京汉铁路调拨,可直通沿路各大商埠。在丰观铁路修成之前,由于交通不畅,安阳县西山煤炭行销不远。铁路修成后,安阳县煤炭即行销全国各省,当时仅六河沟煤矿就年产煤100多万吨,除矿商经营外,还有专门的煤商经营,在全国范围内都颇具影响。
统计民国时安阳境内,有彰德、丰乐镇、宝莲寺三个车站。彰德车站为一等车站,建有机修厂。清末彰德车站为“宿站”,即可供火车停宿过夜的车站。民国初期,改为过站,虽然商务往来较之过去有所减少,但是车站周围,旅馆林立,客旅货载也是与日俱增,十分繁荣。而丰乐镇车站与六河沟铁路接轨,在此转车运煤,旅客上下,运输也十分忙碌。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运输的出现,安阳传统的交通格局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商路的区域优势。安阳由于处于中原腹地,据四省要冲。本身又占山川之利,漳、洹、汤诸水横贯东西,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贸易自古发达,历史上一直是豫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重要商埠。铁路通车前,安阳的商品贸易主要依靠内河航运和陆路交通运输。安阳的内河航运在历史上十分繁荣,明朝时,洹河航运已经很发达,除了安阳桥码头装卸货物、上下人员外,在洹河两岸还设有供商旅休息的水驿。据乾隆三年《安阳县志》载:“洹水,一名安阳河,在县北四里,深者三丈,浅者不能没胫”。由此可知,清以前的洹水水流量很大,利于灌溉和航运。清康熙年间,因洹河航道承担着繁重的运粮任务,于是彰德知府邱宗文提议疏浚洹水,至道光十年(1830年),安阳民众在洹河下游建造木船,发展河运。船只主要航行在郭家湾至内黄楚旺100里的河段上,向东可通道口、临清、天津等地,是安阳长途大宗商品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同时,陆路交通方面,安阳的主要干线有北京经过安阳通往云南省的云南官路和北京经安阳至开封的两条驿道,以及清末逐渐形成的十条车马大道,通过这些大道,可达河南各府县,延伸可通山东、山陕、直隶乃至全国各处。
清末京汉铁路的通车,使得安阳具有了近代意义的交通方式,其经济水平和城市建设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较处于铁路枢纽地位的新乡和郑县,安阳的区域优势地位开始下降,城市发展也大大落后于相邻的郑县。可以说,铁路的通车,是改变安阳传统区域优势地位的直接原因。但是,传统区域优势的衰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水旱灾害导致的河道逐渐於塞,水位下降及旱路上运输道路受阻是其衰落的自然原因。安阳水陆贸易运输便利,但是在传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种优势却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明清至近代,安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自然灾害以水灾最为频繁,并且严重的水灾又多与漳河和洹河的决口有关。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漳河决口,并南流於塞洹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汤河决口,崇祯初年,洹河决口,虽多次修筑河堤,但屡修屡决,这样的水患几乎延续三十年之久。清康熙年间,开始大规模疏浚洹河,但不久又连遭暴雨,洹河从姚家湾再度决口。近代以来,仅从道光十六年(1836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安阳县较大的水灾就不下12次,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漳河和洹河决口,“房屋倒塌不计其数”。1917年,“洹水大涨,沿河石桥及水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