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南京市第十二中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窦娥冤-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窦娥冤(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认识封建社会吏制和法制的腐败。 2.赏析重要曲牌,体会关汉卿杂剧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3.结合背景及曲牌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赏析【端正好】滚绣球等重要曲牌。 2.分析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点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方法】 1.赏读法。 2.点拨研讨。 3.比较分析。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杂剧伟大的代表作——《窦娥冤》,疏通了文字障碍,理清了戏剧冲突,还探讨了作者采用的艺术手法,理解了文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争辉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首先请大家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韵文部分(即文中大号字部分)。 (板书:窦娥冤;关汉卿) 二、赏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1.通过多媒体观看相关戏曲片段。 (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导情入境。) 2.指名朗读两支曲子。 (在多多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分析不足之处。必要时请其他学生再读。) 3.梳理内容,分析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投影加以点拨) ①【端正好】中窦娥在诉说什么?其感情是怎样的? ②【滚绣球】中指斥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③戏曲片段中,这两支曲牌的唱腔为什么是高亢激越的? (明确) 【端正好】这曲子中,窦娥激切诉说自己莫名其妙遭受惩罚,冤屈几乎“动地惊天”。不难看出,其悲愤之情是难以控制的。 【滚绣球】中把指斥的对象分别对准了日月、鬼神、盗跖、造恶的等等。 (板书:【滚绣球】、内容、①鬼神、②盗跖、③造恶、④天地、⑤落泪) 【滚绣球】中窦娥本以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自觉地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并发自本能地愤怒揭露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痛极所致,对天地鬼神也进行了大胆质问。但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在当时社会也只能化为一声悲泣! (板书:情绪、悲痛、怀疑、控诉、质问、悲泣) (由内容到情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4.【滚绣球】朗读技巧分析 (请学生逐句试读、分析) 朗读语气随内容和情绪而变化,可依次处理为①高亢激越、②疑惑语气、③愤愤不平、④怨恨已极、⑤痛苦绝望,语速也相应处理为①稍慢、②稍快、③稍慢、④急促、⑤慢--拖腔五种情况。 (从语气和语速角度强调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体会曲词的音韵美,做到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朗读。) 5.教师范读。 (注意读出语气的抑扬变化,给学生以直接的示范。) 6.学生体会语气,有表情地朗读。 7.结合板书指名、集体背诵。 8.分析这支曲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板书:修辞、对偶、用典、反问、对比、借代、呼告) 三、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1.(投影)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谈一谈语言上的特点。 [正宫]端正好 上高监司(节选) 刘时中 [叨叨令]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 注释: ①生放:放债。 ②无承望:没有指望。 ③填沟壑:饿死在沟中。 (学生解读散曲的内容后点拨:时代的隔阂有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困难?) 元杂剧的语言和唐诗、宋词是一脉相承的,但元杂剧的作家比唐宋文人更具有平民气息——锤炼戏曲语言的立足点不是典雅,而是通俗。元杂剧的作家十分讲究“化雅为俗”,“点俗成雅”,比如这首散曲中“小民好苦也么哥”的口语化语言的运用。他们还大量运用方言俗语来叙事、抒情、写景、议论。而这正是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建树。杂剧通俗自然的说白艺术,与宋元话本一起,成为我国白话文学的第一次巨大收获,并成为现代汉语的一大渊源。 (从汉语言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元杂剧语言。)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时隔数百载,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什么文字障碍了!而比刘时中年代更早的关汉卿的语言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投影)讨论:有学者认为“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当行”是“本行”、“内行”的意思,你怎么理解在杂剧语言方面关汉卿是“当行”的?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杂剧韵文和唐宋诗词的特点比较; ②杂剧说白和口语的关系比较; ③杂剧语言对人物刻画的帮助。 (学生讨论明确) ①曲牌语言通俗而有韵味,比如[滚绣球]等曲词就属于韵文,也讲究对偶及格律,有诗词的味道,而文字并不艰深。 ②说白语言则通俗自然,大量使用方言俗语,如剧中以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展开,这些对话是当时人民的口语。 ③戏剧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如和婆婆诀别一节,对窦娥及婆婆的心理挖掘十分到位。 ④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呈现朴实的本色。这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