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鹧鸪天》中“钓鱼”意象的一些思考.docVIP

关于《鹧鸪天》中“钓鱼”意象的一些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鹧鸪天》中“钓鱼”意象的一些思考.doc

关于《鹧鸪天》中“钓鱼”意象的一些思考   前日,在进行高三的诗歌鉴赏这个版块的复习中,遇到了这样的一道高考题。这是2012年重庆卷的高考题,原题是这样的: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第二小题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解析】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其中这第二问,引发了我的思考。家乡父老怜“我”,这里“怜”是“哀怜,怜惜”的意思。他们怜惜的是后面一句的内容。最后一句写道,溪南头的钓鱼台,因我很久没有去钓鱼了,都荒却了。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反说家乡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从这里作者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后面的“荒却溪南旧钓矶”与前文的“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遥相呼应,从语脉上来讲是吻合的。作者王寂,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因救灾之事蒙冤,被贬蔡州防御使,他在给《文伯起书》中写道:“丙午(大定二十六年)冬,某自地官生蔡州,终日兀然,如坐井底,闭门却扫,谢绝交亲,分为冻蛰枯,无复有飞荣之望。”由此可以推断,这首《鹧鸪天》应该是写于此次变故之后,故有“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和“荒却溪南旧钓矶”之说。   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关于“钓鱼”这个意象的有趣的讨论。有的答案认为,这里的“荒却溪南旧钓矶”是用了严子陵钓鱼的典故。而我却认为,古代关于“钓鱼”的意象很多,比如有姜子牙钓鱼的典故,舜帝以渔建德的典故,何以认为此处就一定是用了严子陵的典故而非姜子牙钓鱼的典故呢?   固然,严子陵钓鱼的典故是家喻户晓的。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他的《行香子?过七里濑》中也写道:“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这里的“虚老严陵”就是指的东汉隐士严光,即严子陵。严光不愿从仕,虽得到刘秀的招任,却不贪恋荣华富贵,转而隐居富春山,以渔、耕为乐,自食其力。隐居期间,曾披羊裘钓于富春江边,刘秀闻讯再请,还是不受,终于仙逝于林泉之间。严子陵被世人奉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千古传为美谈。后一进京赶考秀才,路过严子陵的钓鱼台,有感而发:“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宋范仲淹也有诗赞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由此可以看出,严子陵的钓鱼是超凡脱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真正的归隐,是一种“无机之渔”。   而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在民间流传得可能更广一些。姜尚曾辅佐殷纣王,多次劝谏纣王改邪归正。可纣王不但不听规劝,反而听信谗言要杀他。无奈,姜尚来到临近周王朝首都的?溪,这里是周文王经常路过之地。传说姜太公垂钓?溪,直钩无饵,离水三尺,愿者上钩。姜太公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钓鱼,他是想通过这种奇特的方式,引起文王的注意。正所谓:“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虾与鱼,只钓王与侯。”姜太公最终如愿地钓到了周文王。从此他放下渔竿,重新踏上仕途,兴周伐纣,辅佐周文王成就了千古霸业,并使自己名垂青史,百世流芳。后有白居易《渭上偶钓》诗赞曰:太公“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非常明显,姜太公钓鱼,就是颇有心机之举,目的不是钓鱼,而是钓人,用这种特殊的钓鱼方式吸引文王的注意,最终以钓涉交,以钓成仕。姜尚的钓鱼则是有机心的,有目的的,是为了谋仕而去的,此可谓“有机之渔”。   对于姜子牙钓鱼的典故,我们高中的教材中也是有所涉及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的句子,里面引用了两个故事。其中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诗中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这就是明显的“有机之渔”典故的运用。   故而,从对《鹧鸪天》这首诗歌的解读我们得知,王寂想表达的钓鱼是有机心的钓鱼,即“有机之渔”,而非严子陵的“无机之渔”。王寂在晚年的时候遭遇冤狱,从而让他对为官仕途心灰意冷。他在《三友轩记》中说明之“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物不可为乐。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使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可见他是忘却了巧诈机取之心,真正地做到了“忘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