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三知:知课标 知文本 知学生.docVIP

备课三知:知课标 知文本 知学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备课三知:知课标 知文本 知学生.doc

备课三知:知课标 知文本 知学生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备课”内涵的:“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解读“备课”的内涵,可知教师备课的依据是:课标、课程、学生。就当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依据的课标是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依据的课程至关重要的一项是文本,文本信息包括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在做到知课标、知文本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课标、文本、学生三者有机融合,教学才能做到有依据、有目标、有效果。   案例一:教学郑振铎的《猫》   知课标:   课标在第二部分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   “好久不养猫:因为,这只猫走失后,一种失落感久久地萦绕于心,养猫固然有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永不养猫:作者对第三只猫不正常死亡这件事情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这种伤痛在作者心底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脆弱的神经,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知学生:   编者在研讨与练习二对课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围绕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紧扣了单元提示“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但还没有紧扣“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而,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也只是围绕两个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其实,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人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这样,会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语文素养较好的班级或学生,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结合课文的收官“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蕴含着作家什么样的写作目的?从写作的背景引出: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面对军阀混战、倚强凌弱的社会现实,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反思自我、警醒世人。这样一层层深入的追问和探究,与课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和 单元提示“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的导向与要求是一致的。   案例二:教学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课标:   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2.阅读提示的部分信息:   “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3.研讨与练习一的部分设疑: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知学生:   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丰富的有关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等资料。教学设计时,可以合理运用这些资料制做一个“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微视频,充分发挥视听觉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当然,语文教学不能以图片、音乐等载体来替代文字的表达效果,可以先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之后再展示微视频:   1.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前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后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教师在微视频中,体现文本中罗布泊消逝之前的关键词: 牛马成群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消逝之后的关键词:荒漠 裸露的胸膛 肌肤筋骨 肋骨 恐怖……   在课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的引领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词、观看微视频,有效地解答了研讨与练习一的部分设疑,也是对编者在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的引导做出了很好的回应。这样的教学,为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引入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案例三: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知课标:   课标在阐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写作的阐述提出:“能根据文章的基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