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doc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攻击行为是幼儿园常发的事件,教师通常采用批评教育、孤立幼儿、活动惩罚等方法来解决这类事件,虽然这些方法在短期内能立即起效,但长远来看都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文章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归纳,从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有效预防和解决幼儿攻击行为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B8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68-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项关于儿童抚养状况的调查中发现,74%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感,能够明辨是非,并以此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准则。在问及应该培养幼儿哪些道德规范时,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避免伤害别人”排在首位。由此可见,道德品质,尤其是避免伤害他人,是教育的重心。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幼儿接触的对象少,且多为长辈,攻击行为较少出现。而满是同龄人的幼儿园却是攻击行为频发的场所,如何预防和正确处理攻击行为,从而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攻击性行为(Aggression)是指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攻击性行为常被学者分为两类:一是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对方为目的而展开的攻击,如用手捏、掐别的小朋友。二是工具性攻击,是以获得某种利益而展开的攻击,如为了获得某样玩具和游戏场地。还有人将其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顾名思义,前者是攻击受害者的身体,如打、踢、撞、推以及抢夺等,后者是运用言语方式来实施攻击的,如讲粗话、骂人、嘲笑、起外号等。研究表明,3岁的婴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动作发展迅速,攻击性行为有了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3岁之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的家长和老师来说,引导幼儿发展亲社会行为,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 身心发育还不完善
(1)自我控制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对幼儿调节情绪、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影响。3岁~4岁的幼儿,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当幼儿发现自己的玩具被别人占有,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导致发生攻击行为了。
案例1:刚度过入园适应期的小J已经比较适应幼儿园生活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非常低。一天,小J拿着茶杯喝完水,她放回茶杯时,正好遇见小Q要拿茶杯,她非要先把茶杯架的门关上,不让别人拿。小Q的手被掰住,但没有小J往前推的力量大,因此小Q的手被压得紫红,大声哭了起来。当老师走过来时,小J突然感觉到自己犯了大错,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没事吧?”
(2)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前运算阶段(2岁~7岁)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加之在现代核心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中,幼儿都被家长捧为掌上明珠,没有学习移情、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因此小班幼儿频繁发生工具性攻击现象。
案例2:小B是一名刚入园的小朋友,在家里是独生女,她的要求长辈们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她。好动、占有欲强且又有身高和年龄优势的小B一入幼儿园就非常兴奋,并把家庭角色带入所在班级,只要是自己想玩的,就不准别的小朋友碰一下。如果没有满足她的条件,则经常出现推打小朋友、大哭大闹的情况。如有被其他小朋友碰到,她一定要还手,绝不会善罢甘休。
(3)观察模仿。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观看了暴力电影的儿童要比没有观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倾向。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更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现在幼儿接触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多,以致在幼儿游戏时,常常会学习其中的某个角色,攻击行为在无意中就发生了。
案例3:小朋友离园的时间到了,老师为还没有被接走的小朋友准备了安静的建构活动。小X刚用积塑拼好了一把“手枪”,他的妈妈就来了。老师走过去提醒小X妈妈来接了,小X头也没抬地说:“我不回去,我还要玩。”妈妈大声呵斥说:“你不走,那我走了。”说着就假装走开了。老师示意让妈妈到课室里等他5分钟。看着妈妈一脸的不高兴,小X并不在意,拿着他的手枪对准其他小朋友,说:“我是奥特曼,我要打败你们。”被“手枪”打到的小朋友立马哭了起来。这时妈妈冲到小X面前,给小X两个耳光,小X也大哭了起来……小X的妈妈气愤地拉起他的手,边走边说:“回家看我怎么收拾你。”
2. 教师教育方面的影响
(1)空间、材料的限制。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起因,有研究发现在5岁半以前,物品和空间的争夺是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同样的人数,空间越小,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越多。因此,保证每个幼儿有足够的空间,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前提和有效手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