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习作心理模型破译语言表达密码.docVIP

建构习作心理模型破译语言表达密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构习作心理模型破译语言表达密码.doc

建构习作心理模型破译语言表达密码   【摘要】学生写作的过程,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直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缜密的心理过程。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同时,可以在具体的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过程写作策略上,通过习作模型建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式获取感性认知,以习作心理模型建构的方式来完善写作的过程,让文章看起来层次分明、文脉贯通。   【关键词】习作;语言表达;心理模型建构;多重同构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23-03   【作者简介】张礼霞,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6),一级教师,连云港市名教师。   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呈现,是考查学生字词句篇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训练,还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些能力的体现都是建立在写作的心理活动之上。   一、当前小学生写作心理模型的断层   (一)“生活”与“写作”的断层   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作文总是缺乏灵动,缺少生命的活力。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之中,却不能很好地把生活中的点滴元素渗透到习作中来。现实生活中,学生有各种体验的机会,他们的视野是何其广阔:无所不容的互联网,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名目繁多的报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活动自然生成到作文中去,实现生活实践与表达断层的跨越,是习作教学的突破难点。   (二)“听读”与“说写”的断层   学生通过听和读积累素材,通过说和写进行输出,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发现,学生积累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释放出来,或者不能被合理及时地输出。同一个班的学生,同样背诵了120首课外古诗,在习作时,少部分学生能够自然地运用诗句提升表达,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合理运用,甚至想不起来用,这种情况包括文学阅读。   (三)“情感”与“表达”的断层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境;苏轼“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感;还有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忧郁,无不透着作者的情感。因为情感的流动,寻常的东西变得诗情画意。应该说写作是情感的抒发,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激动、惊叹、伤心……经历这些情感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把这些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二、建构写作心理模型,实现断层链接   从现代信息论看,作文是一种“信息摄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后,会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为写作所用。但在面临写作实践时,大脑里存储的材料并不是都能运用于写作,还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需求,经过“加工”之后才能入文,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辨别、筛选能力,这种辨别、筛选能力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写作心理模型的建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内心活动,帮助学生在心中自然形成表达的图式。   (一)审题的心理模型建构   能否正确审题往往是文章是否成功的关键,能否通过审题揭示事物的核心本质,抽取出明确的思想要义是审题的核心。学生通过反复思考,认真分析,获得深刻的认知,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时候的审题才会准确,立意才会深远。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会学生审题呢?   1.辨析→表象→心理定向。   这种审题的心理过程一般出现在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中,学生首先读题,对题目进行一字一句的仔细分析:这是要求写什么的?写人还是记事的,写景还是议论的,状物还是抒情的,范畴要先明确;其次,针对前期的感知,调取以前的记忆,把脑海中存储的素材进行筛选,哪些内容符合题目的要求,形成初步的构思,决定选材。例如:苏教版五下习作《我身边的小能人》。通过初步读题确定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什么样的人呢?一个“小”字看出应该是写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能人”告诉我们应该写这个伙伴的特长,“身边的”应该是写自己熟悉的伙伴。通过这样一辨析,应该明确了选材的方向,接下来就要作者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表象,在众多事例中确定要写的人和事。   2.阅读→比较→信息提取。   有些作文题目粗看差不多,似乎这样写也行,那样写也行;有的事例可以用到这个题目,也可以用到那个题目。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比较一番,找找异同。例如:苏教版五下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学校期末测试作文题《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我也曾出过作文题《我最难忘的一个人》,这三个作文题都是写人的,而且都是写一个人。在测试中,就有不少学生投机取巧,把《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事例用在了《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中。这种做法不是不行,但是分析后你会发现,不是让你喜欢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敬佩的,你敬佩的不一定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