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闽南与南洋交通问题初探.doc

明清以来闽南与南洋交通问题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以来闽南与南洋交通问题初探

明清以来闽南与南洋交通问题初探 摘要:闽南地区负山面海,港湾众多,海外交通素称发达。曾相继出现了漳州、厦门、泉州等名扬中外的大港,不仅带来海外的物质文化,而且输入了世界各国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至明清时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闽南海船一般局限于南洋海域,因此两地的交通往来日益繁荣。以漳州月港等为基地的私人海商在海禁高压下,从事遍历南洋的航海贸易活动,开辟新航路且大批闽南人移民至南洋,促进了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将丰富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回顾闽南历史上的海洋时代,探索闽南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说发挥的桥梁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闽南 南洋 交通 明清时期闽南与南洋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广泛,交通便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桥梁。明清时期是闽南与南洋海上交通发展的特殊时期。由于明清时期与历代政府所持的政策不同,从而导致了明清时期闽南海上交通问题有其独有的特点。 明清是福建海外交通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两朝相继实行的海禁政策对于沿海地区尤其闽南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倭寇对大陆的骚扰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而闽南一带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倭寇的入侵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廷就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改设于浙江、福建、广东。不久又罢市舶司,实行严厉的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海”【1】,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只允许在“朝贡”的名义下与外国交往。而清朝也可以从史料中看出同样的禁令,“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2】。由于海禁迁界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因此遭到一些闽浙官员的反对,纷纷上书请求开放海禁,此后清政府才有只是有限度地开放海外贸易。可无论是严厉的海禁还是有限度地开放海外贸易,闽南与南洋在明清时期的海上交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据《东西洋考》载述:“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西洋包括交趾、占城、暹罗、六坤、下港、加留吧、柬埔寨、大泥、吉兰丹、旧港、詹卑、马六甲、亚齐、彭亨、柔佛、丁基宜 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其范围大概在今天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以及南婆罗洲一带。东洋包括吕宋、苏禄、高乐、猫里务、网巾礁老、沙瑶、 班隘美洛居、文莱等十个国家和地区;其范围大概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马鲁谷群岛、苏禄群岛以及婆罗洲一带。由此可看出明清所谓的东西洋即南洋。 十六世纪下半叶,东南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来的西方殖民者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展开激烈竞争,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建立大本营后,为了打开直接对华贸易的大门,不惜动用武力侵占我国的澎湖列岛与台湾南部;葡萄牙殖民者则用留居澳门的优势,经营着对日本、马尼拉和南亚的三角贸易。而此时在中国国内,明朝政府经过嘉靖倭患的沉重打击后,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不得不考虑改变海外贸易政策,有限度地开放海禁,准许私人申请文引进行出海贸易。漳州月港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形式下应运而生。漳州月港是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叶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月港位于贯穿漳州平原的九龙江下游江海汇合处,其因“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而得名。其港道,起自海澄港口,沿海港顺流往东,至海门岛。 明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漳州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进行非法的走私活动。月港因“僻处海隅,俗如化外” 而一度成为闻名中外的走私贸易港。那时,到海外从事走私贸易的漳州海商,多数是出远洋直接到日本、朝鲜、琉球及东南亚各国从事长途贩运贸易的民间商人。月港的走私活动很快引起明朝政府的注意,为了制止这些走私贸易,漳州地方官员经常私自制定出一些严厉的海禁措施。但是私人海外贸易在封建政权的高压下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日益壮大。其实早在明朝初年,闽南沿海人民就开始冲破封建政权的海禁,“往往交通番外,私易货物”,进行走私活动。明成祖即位时也在诏书中指出:“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3】如苏门答腊的旧港是触犯海禁、逃亡海外的中国商人避难之所。从事海上走私的商人,往往结伙携带武器进行活动,以对抗封建政权的缉捕,形成众多的武装贸易集团,纷然往来海上走私贸易。这就是明代海外贸易史上的所谓的“海寇”。尤其是“漳泉府黠滑军民,私造双桅大□下海,名为商贩,时出剽劫”。 由于月港的走私活动日益猖獗,于是明朝政府开始在这偏僻的海偊设立海防机构,以镇压走私活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府唐九德建议

文档评论(0)

xingkong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