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从现到代后现代.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研究从现到代后现代

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 【摘要】:本文在考察现代课程研究形成、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就课程学家针对现代课程研究难以克服之弊端所进行的批判和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建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评价、比较现代课程研究与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关系、特点。试图围绕并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勾勒课程研究的发展轨迹,揭示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变,最终为我国当前的课程发展提供借鉴或启示。全文分9章,主要由3部分组成:现代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分析;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和视角;课程研究的比较、建构与启示。现代课程研究是在现代社会或者说现代时期,以一种现代的价值取向、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维方式对课程现象、课程问题所进行的专门化和系统性的探讨。现代课程研究形成于1918年,在其后的发展中形成两大基本模式:追求科学化方法的课程研究和追求科学化内容的课程研究。现代课程研究遵循经验证实的原则,课程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释,旨在说明课程及其开发步骤,通过程式性的知识,来预测或操作甚至控制课程实践活动。在研究中坚持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是现代课程研究的核心。后现代课程研究兴起于70年代的概念重建活动,概念重建旨在使课程研究从一个本质是技术性的、实践导向的、“非理论”的和“非历史”的领域转变为一个理论化的、概念自主的,本质上是历史的、个体的和运动变化的领域。由于思想基础和关注焦点的不同,概念重建学派形成了两翼,一翼坚持哲学/美学的视野,着眼于个体意识觉醒与提升的哲学/美学批判和存在经验的发展,一翼坚持社会/政治视野,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在概念重建活动的推动下,课程研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扩大,一些学者进一步转向后现代主义,出现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等等,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课程研究的视野和话语。后现代课程研究反对课程领域中的技术理性,课程研究的焦点由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更加重视理论性、历史性、研究性,弘扬整体和联系观,并充分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后现代课程研究是对现代课程研究的反省和超越,现代课程研究追求客观、普遍、中立,后现代课程研究则反省、批判上述现代理性造就的负面影响和结果,着力弘扬主观、个体、多元。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既以现代范式的长项为基础,又汲取后现代范式中的建设性的观点,超越现代与后现代,从而走出课程研究的困境。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后现代课程观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后现代视角观之,课程是开放的系统,课程具有不确定性,课程具有整体联系性,课程需要渗透关怀的理念。【关键词】:课程研究现代后现代概念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423.3 【目录】:中文摘要6-8英文摘要8-10前言10-15第一章现代、后现代界说15-31第一节现代与后现代:历时态、共时态及关系15-25一、现代15-17二、后现代及与现代的关系17-22三、小结与本文的规定22-25第二节现代性、后现代性25-31一、现代性的涵义25-27二、现代性的局限27-29三、后现代性的表征29-31第二章现代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分析31-68第一节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及其背景31-38一、现代课程研究的形成时期31-34二、现代课程研究的背景34-38第二节现代课程研究的基本模式38-54一、追求科学化方法的课程研究39-51二、追求科学化内容的课程研究51-54第三节现代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54-58一、逻辑实证主义理论54-56二、科学管理理论56-57三、行为主义理论57-58第四节现代课程研究的评价58-68一、现代课程研究的方法论58-61二、现代课程研究:分析与评价61-68第三章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文化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68-86第一节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发展68-75一、社会背景68-71二、思想来源71-72三、诞生与演变72-75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75-79一、反基础主义76-77二、反本质主义77-78三、反理性主义78-79第三节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和评价79-86一、后现代主义的启发性79-84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84-86第四章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概念重建活动86-136第一节概念重建活动及其背景86-96一、概念重建活动的背景86-88二、施瓦布的宣言88-90三、课程研究的“第三势力”90-92四、概念重建活动的发展92-95五、什么是概念重建95-96第二节概念重建活动的思想渊源96-105一、存在主义96-98二、现象学98-100三、批判理论100-103四、

文档评论(0)

hh83k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