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⒊毒理 ⑴吸收、分布和代谢: 吸收:生产环境中苯以蒸气状态存在,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仅吸收少量,消化道吸收很完全。 分布:蓄积在体内的苯,主要分布在骨髓、脑及神经系统等富含脂质的组织,以骨髓最多。 代谢:50%以原形由呼吸道排出,40%左右在体内氧化,形成酚类化合物,随尿排出。(尿酚含量超过10mg/L,提示苯吸收) ⑵中毒机制 苯的急性毒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慢性毒作用则主要为造血系统的损害,目前多认为主要是苯的代谢产物酚类造成骨髓毒性,或引起白血病。 ※㈢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⑴局部刺激症状 ⑵喉痉挛、水肿 ⑶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 ⑷中毒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可分四期: ①刺激期②潜伏期③肺水肿期④恢复期 2、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刺激性气体,可致慢性眼结膜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等。急性中毒后可遗留支气管哮喘,如氯气中毒。有些刺激性气体有致敏作用。 ㈣诊断及分级 ⒈刺激反应 ⒉轻度中毒 ⒊中度中毒 ⒋重度中毒 ㈤急救与治疗 积极防治肺水肿是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 ⑴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⑵预防肺水肿(激素、休息); ⑶限制静脉补液量(出入负平衡); ⑷对症治疗; ⑸肺水肿治疗 ①及早吸氧,纠正缺氧;②应用去泡沫剂;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④减低胸腔压力;⑤预防和控制感染。 七、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是指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分两类。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 二氧化碳等,本身毒性很低或是隋性气体,如果空气中浓度很高,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肺内氧分压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机体缺氧窒息;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进入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 ⒈理化特性及接触机会 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空气中含量达12.5%时可发生爆炸。 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均可产生一氧 化碳。如:冶金工业中的炼焦、炼钢、炼铁;机 械制造工业中的铸造、锻造车间;一氧化碳也 是化学工业的原料。 ⒉毒理 一氧化碳 (CO ) 通过呼吸道吸收。 O2 +Hb←→HbO2 CO+Hb←→HbCO 亲合力大240-300倍,解离速度慢3600倍; HbCO不携氧,还影响HbO2的解离,阻碍氧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 中枢神经对缺氧最为敏感,因此最先受到损害,可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功能衰竭等中毒性脑病。。 ⒊临床表现和诊断 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临床上以急性脑缺氧的症状与体征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有迟发性的神经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其他脏器的缺氧性改变。诊断分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见表4-7。 ⑵慢性影响 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的CO可引起类神经征和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 *预防医学系 刘玉梅 Lym216510@163.com *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基本概念 生产性毒物(occupational toxicant):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其次为皮肤,消化道吸收意义不大。 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铅(lead,pb) ㈠ 理化特性 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比重11.3。熔点327℃,沸点1525℃,加热到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冷凝为铅烟,金属铅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酸。铅的氧化物多以粉末状态存在。原子量:207.2 ㈡ 接触机会 铅矿开采及冶炼 、制造蓄电池、玻璃、搪瓷、铅丹、铅白、油漆、颜料、釉料、防锈剂等的生产中。日常生活接触如铅壶烫酒,含铅药物,铅污染食物等。 ㈢毒理 吸收:主要经呼吸道→40%被吸收 少量经消化道→5%-10%被吸收 分布:初期分布于肝、肾、脾、肺、皮肤等 蓄积:90%-95%的铅存于骨内(不溶磷酸铅) 排泄:生物半减期约5-10年,主要随尿排出,小部分随粪、体液等排出

文档评论(0)

ailuojue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