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圣凡平等”的社会控制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阳明“圣凡平等”的社会控制思想

王阳明“圣凡平等”的社会控制思想 李禹阶 廖小波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47) 择要:本文认为王阳明“圣凡平等”思想是他社会控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将“致良知”作为其“圣凡平等”的基础,将“天理昭然”作为“圣凡平等”理念的目标,将“为政以德”看成提升凡人“良知”水平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这就使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与“圣凡平等”思想相结合,将儒家思想的播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 王阳明 “圣凡平等” 社会控制 儒家社会控制思想的理论目标,就是按照一种政治等级秩序,通过建立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体系,达到封建统治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儒家历代的不懈索求。也是作为儒家学者王阳明的一生追求。在他看来,作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教化,就是要人们以封建道德规范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按封建伦理纲常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和谐共处,由此达到“大同世界”的封建社会理想。 一、天赋“良知”是“圣凡平等”的内涵 对社会的任何控制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它是社会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和终点。作为封建政权中的一员,王阳明的社会控制思想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就是要巩固封建政权,维护封建“天理”。 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二程正式提出“天理”的概念。他们认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一][424]“天理”这个概念,始见于《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是指解牛的道理或天然的分理。二程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赋予了“天理”以新的内涵:“天理”即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化即“天道”化或本体化。后来,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对“天理”的内涵加以发挥。他说: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二][39] 因此,理学家所说的“天理”即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及其天赋主体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意志。之所以称之为“天理”,就是将封建伦理先验化、永恒化。这种天理观,既是宋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进一步在思想理论上的强化,又是中国封建统治后期阶段专制主义政权的精神支柱。 与程、朱等理学家一样,生于明中期的王阳明坚信代表封建纲常伦理的“天理”是万古不灭的“真理”,对其权威性未有过丝毫的怀疑。明朝中期频繁的农民起义及对封建政权造成的不断冲击,和当时世人趋利而行、道德沦丧的种种现象,使得封建国家意识形态日益受到挑战,封建纲常也日益丧失其固有的约束力,“天理”在这种社会变迁中亦隐隐地显露出了危机。在这种状况下,王阳明挺身而出,自觉地肩负起了维护“天理”的重任。他一生讲学、建“事功”,追求的就是对理学“天理”的传播与教化。 从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来看,他认为建立以“天理”为核心的价值尺度及人格理想是“为学”的最高目标,读书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对“天理”的体认。曾有弟子问他为学“主一”应主在什么地方,他回答说:“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何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三][13]他认为一心用在“天理”上,这才是真正的“主一”。在回答学生另一个关于“立志”的问题时,王阳明也是强调“天理”的目的性: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 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 亦只从此一念养扩充去耳’”。[四][13] 王阳明认为,“好色”、“好货”并不是“主一”,而是“逐物”,是追求物质享受,真正的“主一”只能是“主”在天理上,“主”在封建伦理纲常上,这才是圣人之志。王阳明一再强调在“天理”上用功,他认为这才是为学求道的目的。人最重要的“为学”功夫,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以思想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这种思想的转化,就是人“主体”意识的重塑与“熏染”。在他看来,要取得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只能从根本上入手,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达到“人人都是圣人”的局面。 而“主体”意识的重塑与人的性情“熏染”,基础则在与天合一的“良知”。“天理”赋予人性则是人心中的“良知”,亦是人心中的“良知良能”。由于人人都具有这种 “良知良能”,因此人人皆可“成圣成贤”。这样,人人就能通过改造本心,转凡为圣,人人亦就有了上升为圣的机缘。这本是禅宗的说法,但王阳明将之转移到儒学后,就将儒家人格理想之中的“圣”的慨念泛众化、平民化,将封建纲常作为一个人格平台,人人均可在其上达到“至圣”境界。这就彻底改变了汉代董仲舒儒学“性三品”论的理论内涵,给予广大下层百姓成圣成贤的出路,给儒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更广大的基础。这是王阳明“圣凡平等”的理论的出发点。 在王阳明看来,“圣凡平等”建立在人人皆具“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