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需求分析与课程开发.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职业教育需求分析与课程开发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关于课程的定义实在太多,总括起来有这样几种:①课程是学科(内容)、教材;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目标;④课程是计划。 我们认为,课程即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和安排的总和。时值今日还没有真正地为职业技术教育专门做过课程定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定义,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目标可以是为进行更高级的学习做准备,取得从事某种或数种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增长知识及理解力”。据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可以被认为是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为达到一定职业技术知识、能力、态度目标,并能获得今后职业资格和职业生涯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职业教育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难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技术教育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也就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石。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传授技术知识,形成技术实践能力。 技术知识是为生产某种物品,或是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知识。包括用于理解技术过程的技术理论知识和直接用于控制技术过程的技术实践知识。 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也称课程设计、课程编制,实质上是课程结构的设计。这里包括课程整体结构即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具体结构即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设计。在实际工作中,课程开发主要指课程标准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载体即教材的编写,是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取的结构、评价的标准进行可行性研究。 (一)经典课程开发模式 对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有较大影响的是西方国家研究的四种经典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情境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泰勒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管理学家。泰勒原理是1934—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的“八年研究”的产物。八年研究是在席卷美国,波及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为解决美国大学和中学的困难,使课程更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现实要求而展开的规模巨大的教育实验研究,泰勒于1949年出版了《课堂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该书提出了课程研制与开发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其系统的课程理论观点和开发方法被称为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即泰勒模式。泰勒是围绕任何课程开发都必然涉及到的四个基本问题阐述其课程原理的,即①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②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课程和教学?④怎样评价教学结果与目标的符合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式。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著名课程专家劳伦斯·斯腾豪斯在他得代表著《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过程模式主张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外部行为的机械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过程模式主张学生不仅应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是主动的探究者,应更加注意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和教养的培养。 过程模式把教育(课程)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 训练:技能的发展。 教学:知识的记忆。 社会化:社会价值观形成。 归纳:把握本质和分析判断。 过程模式对课程开发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方法,主要论述了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过程模式主张通过对教育活动与知识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习者进行自由自主的探索,它倡导重视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给学生以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它强调教师与学习者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是学习者的伙伴,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 过程模式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习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倡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方式等都具有超前性。 3.实践模式 实践模式由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首先提出,他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先后发表了四篇论文,提出要改变不加思考地依赖理论的课程开发方式,转向“实践—准实践—择宜”的运作方式。 实践模式的出发点是情境和事态,课程研究的指向是对具体情境的洞察和理解,课堂是课程研究的最重要场所,教师是研究的主体。课程研究的目的应关注课程中问题的解决和经验。 实践模式认为课程形成需要四个基本因素: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提出构建课程方案的主要方式是集体审议,由学科专家、教师、学校领导、心理学家、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审议小组,对课程设计进行选择发现、诊断、方案审议等。 实践模式力图使课程设计彻底转型,从理论转向实践,从目标分析转向情境诊断,从规范化设计转向具体课程方案的选择,强调自下而上的课程审议。在选择课程方案,诊断课程实践,发现解决问题,审议最终方案时强调这些方法环节的运作艺术。 4.情境模式 由课程专家劳顿首先提出,情境模式认为,学校的课程要致力于最普遍意义上得知识传播,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善于适应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