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中考题谈线段取值范围的确定.doc

由一道中考题谈线段取值范围的确定.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一道中考题谈线段取值范围的确定

由一道中考题谈线段取值范围的确定 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田锁勤 此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数理化学习》 每年的中考题颇受大家关注.笔者今年批阅最后一道中考题,即所谓压轴题.该题是关于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的运动问题,其(1)(2)两小题入口较宽,学生得分率较高,第(3)小题是探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取值范围,即线段取值范围的确定.由于平时教学中很少涉及这类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本文通过对这道题的探究,谈谈怎样确定线段的取值范围. (2011年江苏泰州卷28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边长为a(a为大于0的常数)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P,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顶点B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都不包含原点O),顶点C、D都在第一象限. (1)当∠BAO=45°时,求点P的坐标; (2)求证:无论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怎样运动,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 (3)设点P到x轴的距离为h,试确定h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 解法1:由于点A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点B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所以运动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图1-1、图1-3、图1-5为特殊情况 分别过点P向x轴作垂线,垂足为M,则PM的长即为h,易得图1-1、图1-5时,h=;图1-3时,h=.由图1-1到图1-3可知,h逐步变大,再由图1-3到图1-5可知,h逐步变小. 所以图1-1和图1-5中h为最小;图1-3中h为最大.而点A、点B运动过程中不与原点O重合, 故h的取值范围是:. 评析:点A、点B是动点,自然想到要找特殊的临界点,画出各临界点之间的图形,观察h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h的取值范围.事实上,我们这是用数学实验的方法,画个草图,通过观察就确定了线段的取值范围.该方法形象直观,是解决动态问题好方法. 解法2:如图2,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垂足为M,交AB于点N;过点P作PG垂直于AB,垂足为G. PM的长即为h的值,易得,. 因为在Rt△PMA中,∠PMA=900,,所以, 即 ① 同样在Rt△PGN中,∠PGN=900,所以 . 而,所以 即 ② 综合①、②得 又由于点A、点B运动过程中不与原点O重合, 所以,而PM可以等于PA. 所以. 评析:从反映运动过程中的一般情况的图形入手,将PM放入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一个是直角边,另一个比斜边还要大,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大小关系确定PM的取值范围,再根据题意讨论两边是否含等于,从而得解.该方法简洁明了,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 解法3:如图3,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垂足为M,则PM的长就是h的值. 在Rt△PMA中,∠PMA=900,所以. 由题意可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有, 所以,得, 所以,即. 评析:由题意作出垂线,便会出现直角三角形,从而可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将变化的PM用不变的PA表示出来,再由角的大小变化范围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最终确定h的取值范围.该方法比较精妙,它将无明显特征的变量转化成常量和有明显特征的变量,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取值范围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要求不高,只有到高中才会系统地学习并加以应用.所以该解法必须具备较好的三角函数基础. 解法4:如图4,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垂足为M,则PM的长即为h的值. 由第(2)小题得∠POM=450,故有.取AB的中点G,连接PG、OG. 易证△PBA和△BAO是直角三角形,∠BPA=∠BOA=900,,又因为G为AB中点,所以,在△POG中,,即,所以. 当点O、G、P在一线直线上时,有,所以 . ① 在△POA中,∠POA=450,∠PAO=∠BAO+∠PAB =∠BAO+ 450,, ,所以,即,. ② 综合①、②得. 评析:该解法运用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性质,这也是解决线段取值范围的一个常用手段.但该题要将变量PM转换成另一变量OP,再由OP的取值范围来确定PM的取值范围,学生不太容易想到. 解法5:如图5,过点P分别作PM垂直于x轴,PN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为M、N,易得正方形PNOM,故ON=OM=PM=h.设OA=m(),则. 由第(2)小题易证,得. 由于OB+BN=ON,得,解得, 所以 , 又a为常数,故当最大时,最大,本题中,所以h也最大.当最小时,最小,本题中,所以h也最小. 令,则,令,得 (其中a为常数) . 所以当时,,即,. 易得, 故; , 故. ,所以. 评析:该方法比较繁琐,多次用到二次函数的最值,且要用换元法才能发现二次函数.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求线段的取值范围可从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