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明史.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今文明史

古今文明史 壹、文明的意涵 古今對東西的意涵 東亞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具有輝煌之成就,然卻經常言“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世道人心,今不如昔",真的是今不如古嗎?李守常先生認為,人們懷古之因為: 人對現在之人心、風俗、政治,道德之不滿,希望改進,向前進步,以創造未來。 受時間距離太遠的影響,心理發生一種暗示,把古人變成過於實在的偉大。 受歷史盛衰循環、演進,而產生懷古之幽情。 受拜祖先禮俗之影響。 現在也有不如古者,如藝術創造,使人產生懷古意念。 懷古思想,多發生於老人;青年人則不同,而有“人心不今"之感,這也就是人發展之進程,年輕激進,中年平實,老年保守。不論人心不古,或人心不今,均意味一種文化演進,不能一味非古,亦不得一味媚今。 近代中國之懷古思想,較西洋人為甚,蓋因西洋自文藝復興以來,突飛猛進,以科學的方法証其因果,有所發明。先進的科學與之科技帶動文明的演進。而東亞,除了古人留下的藝術外,無法與西方匹敵,懷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文明與文化 文明與文化一般而言意義相同,就實際而言,文明與文化有不同意涵 文明很難加以說明,基本上而言,此一概念表達了西方國家的自我意識,民族意識。包括西方社會近二三百年來取得得一切成就,使他們超越前人,或同時處於“原始"階段的人們。 就英法而言,此一概念表現出此二民族對於西方國家進步乃至人類進步所起作用的一種驕傲:在德國,“文明"則是指那些有用的東西,僅指次一等的價值,包括人的外表和生活的表面現象。在德語中人用“文化"而不是用“文明"來表現自我,表現對自身特點及成就所感到的驕傲。 英法語言中"文明"概念可用於政治,也可用於經濟;可用於宗教,也可用於技術;可用於道德,也可用於社會現實。在德語中,文化之核心概念是指思想、藝術、宗教,簡言之也就是有教養。 文明與文化概念另一區別為:“文明"是指一個過程,至少為一個過程的結果,始終在運動,始終在前進的東西。而在德語中的“文化"就目前使用來看,它是指一種頃向,指那些已經存在的的產品。指藝術作品,書籍及反應民族特性的宗教和哲學體系。 就德國的文化意涵而言,與中國所指的頗為相似 (1). 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是指: ?? 典籍,如詩、書、禮 ? ?禮儀風俗 (2). 說苑,指武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文化是指興武力相對的教化。 ∴ 綜 (1) (2) 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禮樂典章制度 使人成為"文質彬彬"之君子。 文明與文化不論就各國語言所顯示出不同意義,均可視為一種演進現象,也就在演進過程中所產生的涵化。任何文化或文明的演進,均經由涵化與整合,東亞文明的發展,是一種不斷涵化與整合。 貳、中國文明史的分期 中國文明之分期,本文參照雷海宗教授之分期,並略加以修正。 西元383 A.D.之淝水之戰,為中國文明史之分界點,之前為古典中國,之後為變化中國,蓋因:淝水之戰東晉抵擋住北方少數民族之南下,使古典中國之文化得以留傳下來,不斷涵化與整合,擴大了中國文化的範疇,使中國免除了歐洲黑暗時代之遲滯。 383 A.D.之後之變化中國,又可分為兩個次要時期 383A.D.至1840A.D.(鴉片戰爭)此際中國與週遭之少數民族在文化上不斷涵化與整合,中國文明主宰了東亞文明。 1840A.D.-今,由於西方文明之激撞,中國文明產生另外一波涵化與整合。 参、古典中國之文明發展 自然觀的形成 中國幅員廣大,地理環境複雜,山脈河流將中國分割成不同的地貌與獨特地理環境與氣候。地理環境與氣候,影響中國的自然觀,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對自然,所謂“天",有了不同的感受,對"天"不但崇拜,且畏懼,認為“天"具有人性,有意志,為自然與社會的最高主宰者。 就探討自然世界而言,中國則因地理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思想。南方,尤其是楚國所在之地,多為自然未開發之地。“蛇龍雜處",而北方則因開發而造成生態環境的變化。南方思想家多主張回歸自然;而北則認為以重建民事社會為主。因而有“勝天",“順天",“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不同"的觀念 道家的天道觀(老子的天道觀) 改變以前認為天是一個有意志,有智識,能喜能怒,作威作福的主宰者,老子認為若一個有意志知覺的主宰者,決不會有慘禍、戰亂、萬物相爭相殺、人類相爭相殺之事。自然形成的過程,也就是道的形成過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之恃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著物而不為主。"“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淮南子》一書中的<天文訓>便對自然天象有關的物候、氣象、農事,政事及反常氣候等作了記載,認為四季是上天的官吏;太陽、月亮是上天的使臣;星辰是上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