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国论》学案供参习
《六国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词语:与判数事道厥速率盖始然则向使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1009-1066) ,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起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即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3、写作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朝。
【预习案】
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 燕赵之君(yān)
洎牧(jì) 以谗诛(chán) 革灭殆尽(dài)
率赂秦耶(shuài)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再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并将翻译中遇到的疑难写到下方。
请大家自己归纳下列知识点
(1)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实词、虚词,写出原句并解释(不少于5个)
(2)请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写出原句并解释其含义。(不少于4个)
(3)请找出文中的活用词,写出原句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不少于4个)
(4)请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写出原句并辨别其类型(不少于4个)
【探究案】 探究点一: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思考:(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思考:(1)第2、3段分别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哪两句话?
(2)再读第3段,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思考: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读第5段, 思考: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
探究点二: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注: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拓展阅读
《六国论》中的作文教学
《六国论》除了基础的文言知识除了文本的精神要义之外,它的严谨的论证结构缜密的论证方法,很适合我们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文体的训练。下面咱们一起品味一下《六国论》的结构。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大家知道,战国时七雄割据,战祸迭起,人心思一。所以,统一乃是历史的趋势。评论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从“秦胜六国之利”这个角度立论,也可以从另一角度“六国败于秦之弊”来立论。苏洵为什么选择后一角度来立论呢?主要是要以古讽今,借六国破亡之故事,讥议北宋对契丹、西夏作战不力,以赂求和的投降主义政策。作者观点明确,开门见山,从肯定、否定两方在完整而有力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对这个论题进行分析,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前者暗指韩、魏、楚三国,后者明指齐、燕、赵三国。六国殊途同归,破灭之道都是一个“赂”字。 文章接着披文讨源,对这两个分论点全面展开论证。 先论证破灭之道“非兵不利,战不善”,而在“赂秦力亏”。其论据有三:一曰“大欲大患,固不在战”,二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三曰“不战而弱,至于颠覆”,都是用的概述法,未一一罗列具体事实。 次论证不赂者“失强援”,而“不能独完”。其论据也有三点:一曰“齐人与嬴,终继迁灭”,一日“燕用刺客,始速祸焉”,一曰:赵国灭亡,用武不终”,都是用的分举法。事实比较清楚,容易为中学生所理解。 在正面论证上述两个分论点之后,为使论证更充分,又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