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要素贫困”角度的思考 温思美 郑晶 摘要:本文从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建设的主体地位出发,引出了向农业、农村、农民进行要素赋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的要素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分工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农村权利贫困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提出了要素赋权的内容主要包括赋予农业、农村、农民关系权、要素权和发展权。 关键词:新农村 要素贫困 赋权 产业发展 1.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央1号文件围绕“20字方针”提出了指导性思路,其中“必须强化产业支撑”成为一项突出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缓解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大投入与政府公共财力的有限性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是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促进城乡各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因此,寻求构建新农村产业支撑体系的理论基石,剖析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强化产业支撑的有效路径,业已成为一项迫切而又重大的课题。 许多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原则、途径等问题,其中一个共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显然,新农村背景下的产业发展也必须以农民为本。如何突出农民的主体性?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满足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交易,并不只是物品(或劳务)及其效用的转移和交换,而是与交易标的紧密联系的权利的转移和交换,是“权利束”的转移和交换。因此,赋予农民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完整的要素权益是实现其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本文拟以向产业发展的诸要素赋权为切入点,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问题。 2.中国农村要素贫困的实证分析 2.1农民的人文贫困和权利贫困 中国农村的要素贫困首当其冲地表现为劳动力要素的人文贫困和权利贫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提出了“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 数据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整理计算得出。 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偏差 如表4所示,支农支出构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主体,该项支出占财政支农总支出的比例维持在70%左右,而其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如农业机构事业费。 表4 国家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比例 单位:%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支农支出 72.0 74.8 62.3 63.0 69.8 64.7 71.8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21.7 19.1 33.7 33.0 26.8 30.1 24.0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1.01 0.52 0.79 0.71 0.63 0.71 0.56 农村救济费 5.3 5.5 3.3 3.3 2.8 4.5 3.64 注:从1998年开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财政统计年鉴》相应年份。 财政支农使用效益低 从宏观上看,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表现为农业GDP增长指数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指数之间的关系。从表5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财政支农效益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由1996年的0.95下降到2003年的0.47。 表5 1995-2004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表(宏观) 年份 农业GDP (亿元) 国家财政支农总额 (亿元) 农业GDP 增长指数 国家财政支农 增长指数 财政支农 资金效益 1995 11993.0 574.9 - - - 1996 13844.2 700.4 1.15 1.22 0.95 1997 14211.2 766.4 1.19 1.33 0.89 1998 14552.4 1154.8 1.21 2.01 0.61 1999 14472.0 1085.8 1.21 1.89 0.64 2000 14628.2 1231.5 1.22 2.14 0.57 2001 15411.8 1456.7 1.29 2.53 0.51 2002 16117.3 1580.8 1.34 2.75 0.49 2003 17092.1 1754.5 1.43 3.05 0.47 数据来源:1995-2003年数据转引自赵珊、赵媛(2006),2004年数据根据《2004中国统计 年鉴》和《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从微观上看,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表现为农民人均来自第一产业收入的增长指数与支农支出的增长指数之间的关系。从表6可以看出,与1995年相比,农民人均来自第一产业收入的增长指数曾一度在1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