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供参习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学生姓名:李永前 指导教师:
摘要: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问世以来备受青睐,明代及后世的改编、译注和评论层出不穷。传统观点认为该剧作“奉旨团圆”的结局不过是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本文笔者却从西方神话原型的角度,认为这是汤显祖在高举“至情”的旗帜下谱写的一曲爱情神话的赞歌,并以此为背景对剧作大团圆结局进行新的解析。汤显祖“奉旨团圆”结局的安排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笔者还从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以及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兴起和个性解放思潮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牡丹亭; 团圆结局; 神话原型; 人文关怀; 个性解放
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
《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2]、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况。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结局说起》[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4]、《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6]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一、团圆结局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
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灵魂的冒险尝试。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开篇之初就赋予了杜丽娘这种巨大的至情能力。《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从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桂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8] 神话原是人通往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社会和谐的指南。这一题词鲜明地揭示出了“至情”的杜丽娘入梦、觉醒、留念、死亡、灵魂找寻、复活和回归的整个历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显示出了与世俗的“情”相抵抗的封建专制的“理”之强大和在几乎“情”之荒原上生活的杜丽娘的成长危机,这就形成了“英雄”历险探索的现实背景。而这次的历险任务艰巨、意义更为重大,它还象征着她青春期的心理转化和精神的成长。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还魂而生,并与之并肩来对抗社会礼教的巨大压制,且还通过“至情”来对礼教荒原进行救赎并带回挚爱的福音,以此来寻求对改变之后的社会的回归并与之和谐相处。因此,在“奉旨团圆”的结局安排之下,杜丽娘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使命和历险救赎的任务,也就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汤显祖高举“至情”的旗帜有力地谱写了一曲瑰丽而完美的爱情神话。
(一).逃出荒原与死亡
杜丽娘生活的社会现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情感荒原。那是一片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严酷声音笼罩之下黑暗汪洋,海面甚至透露不出一丝“情”的光亮。在这样的社会里,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加悲惨。莺莺身边陪伴着一个聪明伶俐、热情活泼的丫环红娘,关键时刻热心的红娘还为其出谋划策,传话语、递诗笺,甚至不顾严刑拷打在老夫人面前据理力争使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莺莺的母亲普救寺奔丧期间为免莺莺无聊寂寞在佛寺无人之际还允许红娘带领游玩;莺莺还可以在游玩之际巧遇痴情的张生,并与其听琴赠诗。然而,杜丽娘终日只是呆在绣房之内,甚至会因女红之余绣房里闲眠而被父亲杜宝责骂,并被父亲拿“读诗书知礼”来规劝。更加残酷的是,连母亲甄氏都不确定自己生活多年的家里还有个后花园,她衣服上绣了成对的花儿也会受到安守礼教毒害的母亲的指责。在父母亲的严格管教下,杜丽娘连与男子谋面的机会都没有,爱好天然的情性也被严格压制。这种残酷的封建礼教的压抑是杜丽娘逃出情感荒原的客观现实背景。
杜丽娘在面临“年已及笄”的门槛之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