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养物质的运输血液与血管
营养物质的运输——血液与血管
时间:11月13日 地点:317室 班级:初一(1)班 执教老师:梅陇中学 翁方波
教学设计思想:
初一学生在预备年级学习了人类的呼吸系统。初一年级教材《健康的身体》这一单元安排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后,学习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由于特殊的情况,这节《营养物质的运输》是先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开展教学,这样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过程尽量避免营养物质的吸收知识点的应用,而是从生活中事例导入,并在教学结束时能指向《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废物的出处》两个课题。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只停留在表象,甚至有些学生对“血液”还有一点的恐惧感,希望经过本课学习,尤其是学习了血液成分的作用后,能够对血液有正确的认识。本节课设计时比较侧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血液的成分及其作用和毛细血管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其中毛细血管的作用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开展观察活动进行突破。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的进行了一些血液和献血知识的介绍,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教学目标:
观察血液循环系统图片,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感受生物体器官之间神奇的联系。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及血细胞的图片,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初步具有正确的血液观。
观察比较不同种类血管图片,知道各血管的名称及其功能,初步感受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如何相适应。
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流动状态,理解毛细血管的功能,感受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如何相适应。
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瓣膜的作用。
(能力较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循环器官在能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及与其它系统器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毛细血管的功能。
难点:
毛细血管的功能。
瓣膜的作用。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如何相适应。
四.教学器材:
新鲜的血液抗凝剂
毛细血管在哪里呢?
指导活动:观察比较活体小金鱼尾鳍的毛细血管及血液流动方向
录像片段展示:活动方法和步骤。
指导:
1.复习显微镜操作方法
2.结合活动卡,进行学生的显微操作活动指导。
组织交流。
提问:从血管内血流速度分析,哪种血管更容易与身体其他部位细胞发生物质气体交换?
教师评价解释。
出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横切面结构示意图。
提问:观察管壁的结构,你认为从管壁结构上分析哪种血管更容易物质和气体的进进出出?
提问:从管腔的大小分析,哪种血管更容易与身体其他部位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
教师利用图解释。
综上所诉:血液与身体其他部位细胞进行的物质和气体交换主要在哪个场所进行?
指导:填写交流学习重点。 倾听。
直观认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倾听。
产生疑问。
根据已有的知识交流猜测。
交流验证方法。(可能学生会提到用内眼或显微镜观察血液等方法)
学生小组观察记录。
交流观察现象。
学生知道这是密度大小与物体沉浮的原理。
观察比较,找出各种血细胞。
知道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问答反馈。
倾听。
回答。
初步对献血有正确的认识。
观察倾听。
阅读书本知识,观察辨别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利用图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征。
观察分析。
倾听。
交流。
开展活动。
利用活动卡进行观察记录。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学会猜测。
交流:毛细血管壁只有单层细胞组成,更容易让物质和气体进出。
学生猜测回答。
交流得出:毛细血管网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齐读:书本111页最后一段。
填写交流学习重点。 结束语
讲述:
川流不息的血液,在哪个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上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血液又是在哪个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上吸收营养物质,在那个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上排出代谢废物呢?我们已经了解了血液在血管中的活动,血液流经心脏时有时怎样的活动呢?这是我们接下来几堂课将要学习。
在肺泡毛细血管网中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倾听。 点评人:印兰
《血液》一课的最大亮点是:将一节比较侧重知识性的内容的课上出了“科学课”的特点。
1、综观以往有关《血液》的教学,大都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而翁方波老师的设计的课“科学性”含金量高,她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血液的成分”。在课的引入部分,让学生根据展示的血液图片,交流自己了解有关血液知识及背景,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的有关血液的知识。在学生的交流中,翁老师在了解了学生的需求的同时,通过“观察新鲜鸡血——猜测血液中可能的成分——设计验证方法——交流方法”等教学策略,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学习血液的成分和作用。从现场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的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厦门东部三期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 2022火力发电厂化学系统智能化设计导则.docx
- MQY-202使用说明V1.2(增加CPA标志及使用说明).pdf VIP
- 国际课程课件系列之物理boardworks 5. Momentum v1.1.ppt
- 豫新船舶公司(原泥矶船厂)技术改造项目环评(新版环评)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件-中国结——鞭炮结 全国通用 20张.pptx
- 企业风险防控清单.pdf
- 《风险管理》教案.docx
- 幼儿园保教设施设备配标准(2023版).doc
- INOVANCE汇川-中型PLC编程软件使用手册-AM400 AM600 AP700 AC700 AC800中文.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