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
论当代中学生审美缺失及美育对策
内容摘要:当代中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审美缺失”——审美的“被动化”和审美的“浮躁化”(或者说“极端化)。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审美方面的缺失,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方面,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外因方面,便是不良商业文化的侵袭;审美教育泛道德话,片面夸大了美育的德育作用。笔者就如何弥补当代中学生的审美缺失提出以下相应对策: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堵疏结合,疏导为主,变被动审美为主动审美。要尽可能的引领学生脱离书本,主动审美。要善于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商业文化的的便利,审美中多回归美的“本原”,多体会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有意味的形式”之美。更好实现使学生树立在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同时,也进一步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的美育目的。
关键词:美育 审美缺失 审美“被动化” 审美“浮躁化” 泛道德化 主动审美 美的“本原”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美术课的课程价值做了归纳,其中第一条便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在审美教育方面有所侧重,希望借此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然而,在审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许多中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审美缺失”。这一“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审美的“被动化”。其实大多数中学生并不缺乏主动去感受美的能力,但却缺乏主动感受美的动力或者方法。笔者在美术课上常常碰到这样一种现象——每当问起学生对某件艺术品的感受时,许多学生第一选择便是拿起书本,将书本上的相关语句照本宣科的念一遍。一但书本中没有相关评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同学只能用简单的“好、不好”来做归纳,更有甚者随便在书本中找个不相关的语句念一遍,如此“审美”,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其二,是审美的“浮躁化”(或者说“极端化)。特别是遇到与中国传统绘画相关的主题,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去感悟和体会的课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更是“坐立不安”,无法归纳或者说是无心去体会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蕴涵的空灵宁静之美。于是在评价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艺术品盲目的肯定或者盲目的否定现象。同时,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评价时,大多图个“热闹”,在视觉“刺激”过后,及少有同学能够冷静下来给作品一个相对恰当的分析,总用一些过去的简单经验来对作品做出武断的评价。如在教授七年级13册第7章《毕加索》这一课时,面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很多同学最关注的是毕氏作品的“怪”,具体到绘画后面所蕴涵的相关背景,则不感兴趣了,加之作品本身也超出了他们生活中习惯性的审美体验,于是绝大部分同学都采取了的“一刀切”式的审美评价方式,甚至认为只要是画出来别人看不懂的就是所谓的“艺术”。鲜有学生能开动脑筋,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综合上述两个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审美的“被动化”和“浮躁化”这两个缺失点,对我们的美术审美教育都有着相同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自然要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好这一问题。当然,在解决这两个“缺失”之前,我们也要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的形成根源。笔者认为,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审美方面的缺失,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
首先,内因方面。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 1 、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 2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3 、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4 、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5、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6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非曲直的模糊心理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法国女画家依沙贝尔说过:“绘画本来就是充实孩子的生活,表达内心的感受,应该是轻松的享受,不要因绘画主题和绘画形式、方法、材料去伤脑筋,那样就失去了绘画的本质意义。”依沙贝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