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罗从彦的道德修养观
试论罗从彦的道德修养观
周建昌
引言
罗从彦(1072一1135年),“字仲素,沙县人,以累举,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初卒。淳祐间追谥文质”,俗称豫章先生,《四库全书》收《豫章文集》十七卷。他“上承伊洛、龟山之统,下启延平、晦庵之传,斯文一脉,万世是宗。”是北宋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与杨时(1053-1135年)、李侗(1039—1163年)和朱熹(1130-1200年)并称为“延平四贤”。
罗从彦“自幼即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苦,刻志求道。”对学问“潜思力行、任重诣极。”由于他的儒学造诣极高,后被配祀孔庙,受到历代官府和学人的推崇。
罗从彦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修养”一词, 第一次正式使用的人就是罗从彦师长的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年)的哥哥程颢(1032-1085年),他认为“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近思录》卷二)也就是说,修养关乎人之生命、国之繁荣及人生理想。修养十分重要,那修养是什么呢?古语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养就是通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等途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修养观上,罗从彦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由己及国”的渐进修养模式和二程“主静”之主张,在修养方法和修养观念上主张“静处观心”,在行为道德上主张“操存养性”、政治道德上主张“名节忠义”,其主张颇为独到,值得我们借鉴。
静处观心
罗从彦继承了二程洛学的静修思想,主张静以修德、清心静守、谨初善道。在对道德的认知理论上主张由内而外的内修,力求探知“未发时作何气象”,属内倾的意识修养观,在修养方式上主张“静坐”,在修养内容上主张以“圣人之学”和二程之学为主。他的内向性修德观与朱熹外向性修德观颇不相同,但内修和外修作为道德修养的两种,都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静以修德
道德和品行的修养需要方法的支撑,没有方法犹如过海没船一样,难以达到理想的彼岸。在修养方法上,罗从彦主张以“静”修德,“静”以养性。他在一诗中这样写道:“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尤深。”在他看来,只要安下心、静下神,平心静气,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去探究大千世界,“奥理”才有可能获得,反之则不然。
此处“静”字,外则为客观环境,内则是精神、心态和心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环境可以通过心理的调节加以控制,心静,环境再不静,也不能阻止自己对道德品行的修为,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外部的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只有从内心修养出发,才能达到真正的“静”。在修养中,修者不应片面以外部环境的“静”为条件,以为没有“静”就求不到“善”;更不应以环境为由,借以降低自己对高尚道德和品行的修养,面对着嘈杂的环境,修者应学会改变自已的心态,以安静、闲适之心来探究世界、认识世界,切不可浮躁不安,更不可为世俗浮华和虚夸所累,为追求真理,荣华、富贵、荣辱甚至性命都可以抛弃。
朱熹说:“罗仲素先生都是著实仔细去理会”,又说“罗公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克知之。”罗从彦的这些行为,都与其本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要修“圣人之学”,要悟出圣人之理并非易事,非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耐心仔细的研究精神不可。既然要静下来搞研究,则必须避居一处,冷静思考,因而失去了与乡里亲友的联系,造成了“里人鲜克知之”的后果,这是自然的,也是其“靜处观心”所导致的结果。
“心源寂静映寒潭,每欲操存更养涵。”罗从彦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志载,学成之后的罗从彦在罗浮山“静坐三年,以观天地万物之理。” 他摒弃一切杂念,专心于学问,不求功名利禄,不求人知,静心学问,“有志于学,无志于仕”,“深造圣经之奥旨”,结果“不求人知,人自知之。远近之士,闻风慕道,重迹而前,肩摩而袂属也。”明思想家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一书提出“修德忘名”的论点,指出“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洪应明的“修德忘名”论与罗从彦静修观是相吻合的。“静”以修德,罗从彦非但自已躬而行之,他还进一步教育并影响他的弟子,李侗曾在答朱熹的信中说:“侗自少时从罗先生学问,……闻先生之言,便能用心静处寻求。”在罗从彦的影响下,李侗“志于绝学”“箪瓢空,怡然自适,”潜心修养,以至于他能“上达不已,日新如此……道德纯备,学术通明,求之当世,殆绝伦比。”
修身养性为什么要采取“静”修之法?罗从彦说:“静中看喜怒哀乐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于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他认为“进学”之关键就在于“静中看”,探知事物未出现之前的状况,唯此方能看清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寻找出事物变化的原因和根据,罗从彦的这种研究和修养方法,可以称之为“探源”法。通过探寻事物变化的前后状况,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分析事物,以此体认事物变化的规律,研究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源,这确是“进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