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血液学指标检测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
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血液学指标检测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
摘要 [目的]:检测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后的血液学指标变化拟对附红细胞体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对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进行药物治疗效果观察,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科学基础。[实验方法]:1. 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血液学指标检测:用了光镜、透射电镜PCR检测方法ATP酶活性、血液常规指标、红细胞SOD酶活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一氧化氮含量。
2.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药物疗效观察:随机将48只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小鼠分成4组,每组12只。第一组为感染组,第二组为感染后不治疗组称为阳性对照组。第三组为青蒿琥酯治疗组,剂量为60mg/kg,第四组为丁胺卡那霉素联合青蒿琥酯治疗组,丁胺卡那霉素的剂量为400mg/kg,青蒿琥酯的剂量为60mg/kg,连续治疗7天。再取12只正常小鼠为阴性对照。每天从感染的小鼠各采血制成鲜血压滴标本,油镜镜检。观察其感染率,测定血液常规指标,在治疗7天后,对血样进行PCR检测。
[结果]:鲜血滴片镜检和瑞氏-姬姆萨染色0.01),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RBC-C3b花环率、红细胞的ATP酶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RBC-C3b花环率、红细胞的ATP酶含量(P0.05)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红细胞压积、SOD酶活性略低于正常组小鼠的红细胞压积、SOD酶活性(P0.05)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嗜中性粒细胞数略低于正常组小鼠的嗜中性粒细胞数(P0.05)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NO含量略高于正常组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NO含量(P0.05),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RBC-IC花环率高于正常组小鼠的RBC-IC花环率(P0.05)。
各组的感染情况见图1和表2,经过青蒿琥酯联合丁胺卡那霉素治疗,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逐渐降低,到给药结束,红细胞已恢复正常,并且在给药后第5天,感染率降为0%,单用青蒿琥酯治疗到给要结束红细胞基本恢复正常。阳性对照组在未经治疗后的第7天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为21.08%,与青蒿琥酯联合丁胺卡那霉素组、青蒿琥酯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药物治疗后,青蒿联合丁胺卡那霉素组和青蒿琥酯组的红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各组的红细胞压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小白鼠血液样本经PCR检测,感染组和阳性对照组出现特异性片断,青蒿琥酯组和青蒿联合丁卡组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断。
[结论]:1.采用鲜血滴片镜检,瑞氏-姬姆萨染色镜检,透射电镜镜检的方法均可作为检测附红细胞体的手段。但是光学显微镜镜检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本文采用了PCR检测和透射电镜检测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出附红细胞体。临床应用中,可将光学显微镜检和分子检测、透射电镜检测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作为附红细胞体病的检测方法。
2.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SPF昆明小鼠。采用6周龄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动物,以纯化的人附红细胞体作为感染源攻毒,可以使SPF昆明小鼠感染人附红细胞体,成功地建立了感染模型。
3.本实验在所建立的SPF小鼠感染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附红细胞体感染所引起小鼠血液学指标的变化,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相比: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红细胞压积略有下降、嗜中性粒细胞数减少、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略有增加,RBC-C3b花环率、红细胞的ATP酶含量、SOD酶活性明显降低, NO含量、RBC-IC花环率明显增加。因此附红细胞体感染造成红细胞膜,红细胞易于溶解和破裂,。
1.引言
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牛、羊等动物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以发热、贫血、黄疸为主要临床症状。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本病也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全国大多数地区基本都有本病发生,给我国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危害当前畜牧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附红细胞体在全球发现的历史较早。1928年,Schillig和Dingen等几乎同时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类球状血虫体(E.coccoides)[2];1932年Doyle[3]在印度首次报道了“猪的一种立克次氏体病或类微粒孢子虫病”;而后在1934年由Neitz等[4]在绵羊红细胞上或在其周围发现有多形态的微生物寄生,将其命名为绵羊附红细胞体(E.ouis);Adler等[5]在牛体中也发现形态与类球状血虫体相似的微生物;而Kinsely等[6]则揭示了猪的类边虫科病原体引起的疾病;1950年Splitter等[7]证实了Kinsely 等发现的类球状血虫体是引起猪黄疸贫血病(Ictero-anaemia)和类边虫病(Anaplasmosis-like disease)的真正病因,并将此病原命名为猪附红细胞体( 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阻挡钉的技术原理及在股骨.doc
- 阻止价位上涨和执行成本优化策略(Luo).doc
- 阻止苹果切开后变色的方法之初步探究.doc
- 阻火器工作原理及分类.doc
- 阻火器技术协议.doc
- 阻火圈的安装规范.doc
- 阻燃剂的制备工艺技术.doc
- 阻燃剂的现状.doc
- 阻燃复合材料.doc
- 阻燃布料的制备工艺技术.doc
- DB14∕T 143-2019 苹果褐斑病测报调查规范.docx
- DB14∕T 1417-2017 人工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规范.docx
- DB14∕T 1469-2017 胡麻垄膜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14∕T 1457-2017 带柄玻璃杯标准规范.docx
- DB14∕T 1394-2017 北柴胡良种繁育技术规程.docx
- DB14∕T 1352-2017 晋北区旱地黍子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14∕T 560-2010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系统年检技术规范.docx
- DB14∕T 1510-2017 玉米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牙签接种技术规程.docx
- DB14∕T 166.2-2007 太原绿色转型标准体系 第2部分:框架.docx
- DB14∕T 703-2012 气象灾害等级划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