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的测量.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降雨的测量

降水的形成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到达地面,称为降水,其主要形式有雨、雪、雹、露、霜等。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各种水体的直接或间接补给来源。 大气中的水分是从海洋、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及土壤、植物中蒸发或蒸腾而来的。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大气中水汽含量有一个最大值。空气中最大的水汽含量称为饱和湿度,它与气温呈正相关。气温越低,饱和湿度——即空气中可容纳的水汽量越少。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超过饱和湿度时,空气中的气态的水汽开始凝结成液态的水。如果这种凝结现象发生在地面,则形成霜和露;如果发生在高空则形成云。随着云层中的水珠、冰晶含量不断增加,当上升气流的浮力不能再抵消水珠、冰晶所承受的重力时,云层中的水珠、冰晶在重力作用下降到地面,形成降水。当然,这些降水可以有雨、雪、雹等各种不同的形式。 空气中的水汽为何能够达到饱和呢?一个原因是地面水体源源不断地蒸发,使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增加;另一个原因是含有水汽的气团在上升和移动过程中温度下降,从而使空气中可容纳的水汽含量——饱和湿度减小。原先非饱和的气团,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变为饱和。液态水便渐渐凝结出来,形成降水。 根据气象部门对降水量大小的统一划分,规定24小时降雨量分为七级:微量(<0.1毫米)、小雨(0.1~9.9毫米)、中雨(10.0~24.9毫米)、大雨(25.0~49.9毫米)、暴雨(50.0~99.9毫米)、大暴雨(100.0~200.0毫米)、特大暴雨(>200毫米)。将 24 小时降雪量分为以下四级:小雪(0.1~2.4 毫米)、中雪(2.5~4.9毫米)、大雪(5.0~9.9毫米)、暴雪(10.0毫米)。因此,若某地出现持续的暴雨或大暴雨,则常常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若较长时间没有降水或降水量很小,则会出现干旱。两者都会给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有了以上明确的划分,人们就能根据气象台作出的预报,判定出未来降水量的强度及大小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即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人为的方法,向云中撒播催化剂,促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迅速形成雨雪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人工降雨起源于美国。1946年,美国人做制冷试验时,因急于想把低温箱中的温度降下来,就随手向箱内撒了些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球,在干冰划过的地方立刻出现了小冰晶。他们意识到那是干冰附近的低温(-70℃),将空气中大量悬浮微粒激发起来形成凝聚核,凝核周围的小水滴凝聚结冰了。1946年11月13日,一架轻型飞机在马萨诸塞州西部伯克西尔山区进行试验,试验人员将干冰撒入云海,就像农民将种子播下麦田。不久,云竟变成了雪片,纷纷落下。这一惊人的试验结果,给人类控制气候的历史增添了新篇章。 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条件的。一般自然降水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然而,在自然状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就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前者根本不会产生降水;后者则降水很少。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凝聚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产生降水或使水量加大。催化剂起的作用,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就好像是卤水点豆腐,使本来不会产生的降水得以产生,使已经产生的降水强度增大。 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空中作业是用飞机在云中播撒催化剂。飞机作业一般选择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地面作业是用高炮、火箭等工具向云中发射催化剂和在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催化剂随着弹体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 不同季节降雨量的特点不论是观测、描述,还是分析气候,都必须从三个要素着手,即气温、降水、气压。我们现在所说的降水是三要素之一。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气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据此,一般把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划分为11种主要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不同季节的降水量也就有了不同特点。篇幅所限,下面就对这11种主要气候类型各自降水的季节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高山高原气候的降水特点随其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其突出之处不是季节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而是随海拔高度发生的空间变化。在朝向潮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量一般是先随高度的增加而渐渐增加,达到一定高度后又逐渐减少,即先增后减。所以,大家在野外时,稍微注意观察一下,就可看到成片的树林一般是长在半山坡。当然,山脉的阴坡和阳坡情况也不一样,但那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问题。 极地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两者在降水方面具有相近的特点。它们同在高气压的常年控制之下,所以降水很少,都较干旱。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它们差不多,也是降水较少,只不过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已。 热带雨林气候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