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ppt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 语法化是语言学家们长期关心的主要议题之一,近年又受到认知语言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并成为这两个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着重探索和分析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来自实义词语的现象,研究其产生的原因, 演变过程和结果.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通过这一研究可以进一步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它与人们的认知能力,隐喻规律密不可分. 首先语法化是基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与人的主观性有关, 主要是指从实到虚的演变,隐喻也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因此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两者是共通的. 当今国外研究语法化的认知语言学家主要有: Langacker, Lakoff, Taylor, Heine, Hopper, Traugott, UngererSchimid, Sweetster, Dirven Verspoor等.他们对语法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且将其研究范围从 “实词虚化” 扩大到句法和章法,甚至将从典型概念结构所产生出的句法结构的论述也囊括其内,强调了语法化与隐喻, 象似性, 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等现象密切相关,与人类的认知机制密不可分,以其通过语法化将语言的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起来,寻找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理据性,揭示语言演变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动因规律. 语法化概况介绍 18世纪法国哲学家E. B. Condillac (孔狄亚克, 1715-1780) 发现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体标记) 是又独立词项演变而来的. 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研究作出了贡献, 如, Bopp (葆朴, 1791-1867)与1816年举出印欧语言中许多实词虚化的例子,这对原始印欧语言的拟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chlegel (施莱格尔, 1767-1845) 于1818年指出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的速度, 如指示代词变为冠词, 数词one变为代词. 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莱) 于1912年在其论文 “语法形式的演化” 中首先提出 “语法化”这一术语, 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法作用的成分 (the transition of autonomous words into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参见Ungerer Schmid, 1996: 255) 他们都认为通过语法化过程的研究, 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寻找语言形式和功能演变的动因,进一步揭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的象似性现象,以进一步证明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并将语言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上对语言作出认知解释. Langacker 将语法化描写为: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from lexical sources ( 词项演变成语法成分的过程). 他还指出当句子的主语控制力逐步衰减时,语法化程度就逐步提高,主语控制力衰减到极端,语法化程度也就极高,句子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主观化程度. Sweetster (1990:27, 148) 认为语法化就是从实意词项状态变为语法词素状态, 是语义向更加抽象方向变化的一种常见结果. Heine 等(1991:2) 认为语法化是要表明词项在哪里起到语法作用. Traugott (1993:1)指出”语法化”这一术语有两层意思: (1) 研究语法形式和构造是如何出现的,它们是如何被使用的, 又是如何影响语言形成的; (2)研究词项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语法形式的过程. Taylor (1996: 349) 认为语法化是以往的词项)erstwhile lexical item)逐步图式化,逐渐失去原有丰富的概念内容的过程. Driven Verspoor (1998:62,206)也指出,语法化主要研究原来可以自由运用的词素, 后来却在构词或句法中作不可独立使用的语法标记的过程. 正如语义研究,隐喻研究不是西方学者的特权一样,语法化研究也不是西方学者的特有领地,而且我国的语法化研究要大大早于西方.我国学者很早就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实词虚化”的现象: 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说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词.(元朝周伯琦六书证言为) 这或许是对这一研究的最好注解. 介词和连词在今天的汉语中已被视为虚词,而在先秦文献中它们还具有表示实意的功能,虽可表示部分虚义,但还没有虚到今天这个程度,也就是说尚未彻底虚化. 例如“以”字,在诗经中相当于后来介词的地方,大部分还保留了“使用”, “给予” “按照” “带着” “拿”等实义.在左传中后来被当作介词的地方,除了可以直接理解为上述义项之外,还可与“率领” “认为” “和……共同” “依…

文档评论(0)

word.ppt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