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因特网与全球传播的普世文化内涵供参习.doc

人性、因特网与全球传播的普世文化内涵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性、因特网与全球传播的普世文化内涵供参习

人性、因特网与全球传播的普世文化内涵 作者: 杨伯溆  关键词: 人性 因特网 全球传播 普世文化 中国传媒报告┊阅读:612次┊ [摘要]本文从人性的角度,讨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因特网为核心媒介的全球传播的文化内涵。本文的讨论表明,本能欲望是人固有的属性。全球传播要扩散的文化就扎根于人欲之中,因此具有普世的特征。在虚拟空间内,变换角色是如此的轻而易举,是如此的没有风险,源于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和欲求的意志和行为之间的距离消失了。网众们或是游戏人生,或是把陌生人当成可以吐露心声的最亲密伙伴,或是无顾忌的展示自己的偏差行为。这些都是全球传播的内涵,一种源于人性中本我的内涵。 以因特网为核心的全球传播的文化意义正在这里。也就是说,真正挑战我们民族文化的不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文化,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示的,并通过全球传播扩散的欲望文化。 [关键词] 人性;因特网;全球传播;普世文化 当哲学家们辩论人性是善还是恶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时候,我们知道其意义在于人本身固有的或者说先天的潜质与社会的构成及变迁息息相关。哲学家们几千年来一直关注人性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性和重要性。换句话说,一个社会在某一时期内主要展示的人性特征与社会规范或条件密切相关。而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规范或条件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关键是,恶与本能欲望密切相关,对恶的诱发和诱导要比对善的诱发和诱导容易的多(参阅 弗朗茨·乌克提茨 2001)。弗朗茨·乌克提茨(2001)最近问道:“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也许可以反过来问,“为什么当代社会如此容忍本能欲望的解放?”当然,善和恶均是可以诱发和诱导的。诱发或诱导则需要诱导者和媒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力量推动的全球化进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标志这一时代的媒介――因特网也一直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扩散。这种剧烈的变革不但导致了新的传播结构出现,而且对传统的传播研究范式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本文认为,在全球化阶段的宏观传播趋向正转向主要基于因特网的全球传播。如果说在《旧约全书》上是蛇诱使亚当和夏娃偷食了智慧树的果实而引起了善恶之争,那么现在则是由于跨国公司与因特网毫不掩饰的有机结合而使得本能欲望弥漫世界。 笔者在2003年讨论全球传播这一概念时曾指出:民族间的非物质文化或高雅文化传播存在着固有的困难。事实上全球传播也不是这个层面上或意义上的传播。全球传播的核心是唤起和满足人类普遍存在的“本能欲望”,其目的是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杨 2003)。然而,以上论断建筑在“本能欲望”是跨民族的或者说人类普遍存在的这一前提之上。因此,进一步的问题是:“本能欲望”属于人性范畴或者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吗?如果是,我们该如何从人性上去理解“本能欲望”?它与因特网与全球传播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是本章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而产生的全球传播的文化意义正在于它对“恶”的诱发、诱导和满足。也就是说,基于获取最大利润的天性,在跨国公司推动的全球化过程中,所展示的核心文化聚焦在对人类欲望的唤醒和满足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握全球传播及因特网所展示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就会发现全球化之所以被称为全球化,正是因为它要展示的文化不是源于某个民族或种族,而是基于人类共有的本能欲望。 一、 人性的不确定性及其意义 “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卢梭 1982:62)。“人”的知识之所以不完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真正使有关的探索陷入困境的是对人(先天性)的本性的把握。迄今为止,人的本性基本上只能靠人的后天行为来推测和判断,而后天的行为又和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因此,哲学家们相关的论述引起持续的争议就不足为奇了。例如,无论是人性恶还是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论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均可以找到例证。与此相对应的政治实践是“王道”、“霸道”或“霸王道杂之”等不同的治国方略。社会行为在不同的时期也分别受到“存天理,灭人欲”或“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规范。鉴于人性的不确定性,社会有着在不同时期对其某个维度的压抑或鼓励(诱发)的倾向和实践。就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扩散而言,无论是压抑还是诱发都离不开媒介的协助。这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关注人性的意义所在。基于此,这部分将对人性的属性及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其目的是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传播的趋向,而不是参与关于人性的辩论。 虽然对我们还不能绝对把握人性,但从宏观上说,它有善恶之分。二千多年前的柏拉图认为,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追求来对他进行归类。热爱知识的是哲人型(Philosophic);渴求名望的是热衷征服型(Victory-Loving);追求物质利益的是醉心利润型(Profit-Loving)。这三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