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护理教育现状与挑战
护理教育学(1) 我国护理教育现状与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林晓云 参考资料 未来中国护理发展之我见 《护理研究》04/12 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现代护理》04/10 我国护理专业人力资源现状及改进建议 《医学护理文摘》04/4 加入WTO引发的护理教育的思考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05/7 中外高等护理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中华护理教育》 2004/2 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05/3 护士职称层次结构 主任 医、 药、 技、 护比 100.32 : 3.1 : 2.53 :1 副主任 23.56: 1.13: 1.04 :1 主治(管) 2.13: 0.26 : 0.29: 1 专业内部 主任、副主任、主管、护师 0.03 : 0.71: 25.59: 100 护理教育现状与比较 理念 培养目标 教材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评价体系 教育评估 理念 (philosophy) 是人的价值观及信念的组合,以原则的形式左右并指引个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举止,协助个人判断是非,决定事物的价值。 护理理念 护理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学校理念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叶澜,1998) 观念,也是行动,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 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 主建构的。 国外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理念: 以科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并注重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及奋斗的精神与毅力。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层面上。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护理科学技术或相关工作理论知识及实际能力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doc 培养模式 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现此种结构的各种运行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人才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教育思想及理念。 重视对学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模式 强调实用性及满足社会急需,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将主要精力用在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 忽视对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将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和宗旨等转化为具体教育中介,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目前国际上课程设置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 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 综合课程 发展趋势: 课程设置短程化 课程组织小型化的 课程设置 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 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最后是医院实习。 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 目前等以人为中心,前后期整合,以“人体系统”为主的临床护理学正在开展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及临床教学三种形式为主。 教学中多注意知识的传授,不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注重师生的互动有交流,学生学习较被动,缺乏独立思考。 评价体系 采用书面考试形式为主 主要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不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国外教育评价 要求记忆及理解的知识多以书面考试形式 需要综合及分析的课程内容采用病例分析、实验报告分析、书写科技文章等形式进行综合考核 对学生的临床能力,采用在模拟标准病房进行考考核 教育评估 未单列,不能体现专业的独特性 不能充分反映教育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专业 附属于医学教育,沿用医学教育的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有评估标准 思考与对策 更新理念: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及全面发展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目标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完善人格 创新培养模式:跨学科、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细化 制定 中国护理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完善专业结构:增加相应专业如社区护理专业、老年护理专业 改革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加强课程间的融合及整合,实现课程的整体化 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减少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