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经》导读(代序).doc

  1. 1、本文档共2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理经》导读(代序).doc

《正理经》导读(代序)     《正理经》是古印度六派哲学[1]之一正理派的经典著作。佛教把持不同观点的宗教哲学流派称为外道,正理派正是外道之一。刚晓法师是虔诚的佛教徒,为什么对这外道典籍产生兴趣呢?这不能不涉及佛教与外道的关系。我们读佛经时,经常看到佛教批驳外道,相互讨论,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佛教也很注重外道典籍,比如玄奘法师就翻译了胜论外道[2]的《胜宗十句义》等,真谛法师也译过数论外道[3]的《金七十论》等。佛教与外道有相互争斗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佛教初创时,面临的主要对手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三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以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吉祥天女等都被佛教吸收。只是在佛教里,它们失去了至尊的地位。佛教经典里的解脱、轮回等术语,在婆罗门教《奥义书》里也早就有了,佛教只不过是给付予了新的解释。 ??? 正因为佛教与外道的这种密切关系,可以说不研究外道,就读不懂佛教经典。要深入佛教,就必须研究外道。这已经被很多佛教学者的治学经验所证明。佛教与外道的这种关系,在因明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窥基的因明大疏一开始就申明“劫初足目,创标真似”。这位足目,就是《正理经》的作者,全称足目乔达摩,不过,这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学界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正理经》里面批评中观龙树,而龙树在《回诤论》里批评《正理经》,二者论战,说明二人是同时代人,所以,足目的生活年代当在三世纪左右。 《正理经》很重要,它一直是因明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公元四世纪,古印度的富差耶那就为《正理经》作注,近代先后被译为英、日等文字。中国学者也很重视《正理经》,近来有了三个汉本,直接译自梵文原典的有两个,即刘金亮译本和姚卫群译本,沈剑英教授由日文将《正理经》转译为汉语。《正理经》因为是外道著作,论述又很简略,所以读者感到不易理解。为了帮助理解这部著作,刚晓法师用通俗语言进行讲解就是必要的。 “正理”的梵文原意为“引导”,即通过思辩、推理,引导出正确结论。在正理派中,这“正确结论”是指:消除痛苦,获得解脱。正理派认为:人世间充满痛苦,这种痛苦是由“生”造成的,“生”是由“业”造成的,因为“业”以烦恼为基础,烦恼以无明为根底,所以人们要想消除痛苦达到解脱,就必须消除无明。《正理经》的这种观点与佛教十二缘起基本一致。 《正理经》的基本内容是十六句义,或称十六谛。现将十六谛简述如下: 一、量。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正理派主张有四种量。 现量。即眼、耳、鼻、舌、皮五种感官和色、声、香、味、触五种境刚接触那一刹那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没有加进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不可言说,没有谬误。这种现量是真现量。如果某人根坏了,如眼有病,看见双月,这就是似现量。 比量。即以现量为基础的推理活动。正理派把比量分为有前比量——由原因推知结果,如见某人行恶,推知他得恶报;有余比量——由结果推知原因,如见某人总倒霉,推知他前世作恶多端;平等比量——因果同时,如听鸟鸣,推知树上有鸟。 譬喻量。通过类比认识事。如某人从未见过野牛,用家牛作比喻,当他见到与家牛类似的动物时,即判断为野牛。 圣言量。又称声量、圣教量、证言量。即通过可信赖人的言教所得到的认识。此中“圣”指圣贤,可以是圣人,也可以是贤人、好人。佛教徒通过念佛经懂得很多佛教道理,经是佛说,佛是圣人,佛经就是圣言量。要从灵隐寺到中天竺,不知如何走,问路边一老人,老人的话也算圣言量(若老汉骗人,则就不是圣言量了)。可见,圣言量不在于说话者的地位,而在于正确与否。圣言量分可见、不可见两种。可见即可验证的,不可见即不可验证的。如上述老人的话是可验证的,而佛经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今世是看不到的。 《正理经》第二卷还介绍了往世书上的四种量: 传承量。老一代的知识自然成为下一代的知识的来源;义准量。又称假定量,通过两个概念的蕴含关系所获得的知识,如无常必定无我,现知诸行无常,依此即可知诸法无我;无体量。无体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如入鹿母堂,不见某比丘,就知他到其他地方去了;随生量。又称多分量,即从同一事物推出其他与之同时存在的事物。如我们量布,量得一丈,我们随之知道是十尺。《正理经》不同意这些量,认为传承量可归入圣言量,其他三种量可归入比量。 《正理经》的四量被古因明采纳,陈那创立新因明时发展了量论,只承认现、比二量,把譬喻量归入了比量,圣言量归入五明[4]中的内明。因为因明是论辩工具,辩论双方,各有各的圣言量,都不承认对方的圣言量,取消它是理所当然的。 二、所量。指被认识的对象,包括我(即灵魂)、身、行为、过失、转生、果报、苦、解脱等。眼、耳、鼻、舌、皮五根分别从地、水、火、风、空五大中产生,所缘的外境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正理派主张有我,这是被佛教称之为外道的根本特征,它是轮回的主体。 三、疑惑。由于事物不止一种特

文档评论(0)

jiyudian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