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 (1)能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能真正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3)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尊重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学法: (1)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案例教学法:针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采用大量的案例以及名人名言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案例体现的哲学观点。读书指导法: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法:自学阅读、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名人名言:荀子;陆游 思考问题:这两个人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两个人的观点说明了要全面了解事情,必须注重实践,导入本节课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讲授新课】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43页内容,并思考实践活动的特点?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教师讲授: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教师讲授: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多媒体展示:生产工具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 教师讲授: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3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是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多媒体展示:案例:华佗和麻沸散 思考问题: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多媒体展示:案例:走进科学 思考问题:人们对冥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vaxlv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