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与施莱格尔的刺讽概念之争.doc

黑格尔与施莱格尔的刺讽概念之争.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黑格尔与施莱格尔的刺讽概念之争

黑格尔与施莱格尔的讽刺概念之争 【内容摘要】讽刺开始作为古希腊雄辩术而进入伦理话语,在同样身为智者的苏格拉底的语境下转变为哲学方法,经过中世纪的演化发展又作为修辞概念出现在文艺理论中,最后经由耶拿早期浪漫派的阐发而进入了思辩领域。本文从黑格尔与施莱格尔关于讽刺概念的争论记叙讽刺的性格发展,展现 “辩证”与“讽刺”这一对概念在对立中的思考。 【关 键 词】讽刺 喜剧 辩证 黑格尔 施莱格尔 【正 文】 Schlegel predigt gegen Hegel, Für den Teufen schieb er Kegel. Hegel spottet über Schegel, Sagt,er schwatzt’ ohn’ alle Regel. Schegel spannt der Mystik Segel, Hegel fa?t der Logik Flegel. Kommt,ihr Deutschen,Kind und Kegel, Von der Saar bis an den Pregel! Schaut,wie Schegel k?mpft mit Hegel, Schaut,wie Hegel k?mpft mit Schlegel. 施莱格尔劝诫黑格尔,因为他为魔鬼推锥球。 黑格尔嘲讽施莱格尔,称他玷污了一切规则。 施莱格尔扬起神秘之帆,黑格尔抓住逻辑之枷链。 来吧,你们这德意志的冤家,从萨尔到普莱格尔。 看哪,好一场大斗, 施莱格尔如何斗黑格尔, 黑格尔如何斗施莱格尔。 ——奥古斯特?冯?施莱格尔 这首“打油诗”是当时德国思想界的常谈,颇为形象地描绘出了德国早期浪漫派与绝对哲学的思想交锋。1791年左右的耶拿产生了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圈子,它的声音在《雅典娜神庙》(Athen?um)中得到了集中的表述,该小组于黑格尔迁入耶拿之际解散。浪漫派的成员包括: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及其兄奥古斯特,戏剧家蒂克,诗人诺瓦利斯及卡洛莱娜?施莱格尔——谢林。 虽然诗中说“看哪,好一场大斗,施莱格尔如何斗黑格尔,黑格尔如何斗施莱格尔。”其实相比之下,黑格尔对施莱格尔的攻击要远远多于前者对后者的批判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文的叙事内容。 在黑格尔眼中,施莱格尔的讽刺概念是“无终的绝对的否定性”(unendliche absolute Negativit?t),在施莱格尔眼中,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与矛盾的恶的精神”(b?ser Geist der Verneinung und des Widerspruchs) ;彼此的思想在对方看来都是“空洞的”、“抽象的”、“死的”。而此番争论的焦点就是“讽刺概念”(Ironiebegriff):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得到辩证克服的矛盾,却被施莱格尔当作艺术最高表现的讽刺原则。但是我们发现两位思想家在彼此的批判中,却表明了一个共同的立场:“生命中的统一”。 一、讽刺概念综述 1.讽刺之源 讽刺,古希腊语为ειρωυεια,首先以“撒谎”的含义出现在了亚里斯托芬的喜剧中 ,而没有后来逐渐发展出来的复杂的掩饰之意。既而又用于意图使人看出的掩饰,而非蓄意的欺骗,这也是现在讽刺最通用的解释。在哲学文本中,ειρωυεια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来指“艺术性的双意”(artful double meaning),确切地说,讽刺之显现正是源于话语的多义性,如果取消了语言存在多义性的可能,那么讽刺现象将不可能出现,换言之,“如果不存在多义性,也就没有喜剧。” 多义性使得含义的流转成为可能,这就使流转中的含义得以在运动中不断地被重新唤醒。 喜剧产生于生命的间隔,在圆融无间的世界使无法出现真正伟大的喜剧的,因为间隔是外在性表现的动力,意义的模糊性只不过是痕迹在场和缺席的游戏 ,喜剧最原始的欢笑也便产生于这种对分裂的痛苦的“游戏”态度之上。 这种对于讽刺“隐匿性”的运用,打开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带面具的思想者苏格拉底 ,以“讽刺”挑战一切常识及既定知识,使日常用语的不完善在自相矛盾中暴露。对话中的“讽刺”自始至终在操纵着语言和意义的游戏,苏格拉底的讽刺常作为故意的隐藏,自己在提问前就已经有某种确定的答案,尔却装作无知来向自以为明智的人请教。这种讽刺运用的前提就是将被问者与提问者摆在不同的水平上,将表面上的有知和无知进行倒转;另一方面,对话中预设了双重的听者和说者,一个说话者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另一个却不知,一个听者知道说话者的意谓,而另一个却茫然不知。在听者与说者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分裂”,似乎实际情况并非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无知的苏格拉底和“聪明”的年轻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提问的真正意图也知道对方的回答中所暴露的真正的观点——而对方往往竟对此毫无觉察,“聪明”的年轻人不知道苏格拉底提问的真正

文档评论(0)

sfgzb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