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文化交流史

学号:2009210078 姓名:刘艳飒 专业:历史学 佛经翻译早期“格义”方法的运用 摘要:所谓“格义”,就是引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或概念来比附解释佛教义理,以使人们更易理解并接受佛教。它是印度佛教中国话的必经过程与必需的翻译手段。佛教作为产生于印度的异质文化,自其传入伊始,面对着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不同而迥然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开始了其主动的、自觉的民族化、中国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最初则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实现的,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化佛教直至今天,在中国佛教史上占着重要地位。本文将主要论述汉代,尤其是后汉时期“格义佛教”的发展情况,以译经活动为主。但是对于中印佛教的发展却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格义佛教 中国化 译经 普遍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一世纪左右,主要代表观点即汉明帝“永平求法”之时。而在此之际,中国业已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本土文化和共同的社会文化心里。面多着当时以儒、道为主流的思想文化体系以及方术卜筮等民间信仰,为了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印度佛教只能被迫地或者说是主动地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想适应,寻找契合点。在初期,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其自身的调适过程(即中国化过程)就开始缓慢地进行,我们常称为“格义佛教”的初期阶段。 一、什么是“格义”? “格义”就是指“比较对应观念或名词意义的一种方法或手段,意指用一种系统的概念来类比另一种概念体系或延伸其意义。”而本文中所说的“格义”,主要指狭义上的特指印度佛学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用本土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来解释佛学。根据文献记载,该方法营创始于竺法雅,梁朝慧皎的《高僧传》中记载:“雅乃与康法郎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但是,陆世全在其《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就已提出“在佛教初传中原的汉魏时期已经运用格义传播佛教”,而我也与其持相同看法,本文也主要是论述初期格义手法运用的表现。总之,“格义”的运用是根据初学佛经的弟子“世典有功,未善佛理”的情况,为促进佛学传播并进而融入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途径。而历史的事实也向我们证明了“格义”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 二、“格义佛教”在初期阶段的发展和表现 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最先被当时的通知解决贵族所接受。《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楚王英传》:“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祠。”东汉时,皇室信奉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而佛教的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而和黄老之学相提并论从而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后汉书·襄楷列传》:“谓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略去奢。”可以看出,这是在以黄老学派的清静无为去理解佛教义理。正如梁启超所说:“故永平诏书,襄楷奏议,皆以黄老、浮屠并举,盖当时实认佛教为黄老之支与流裔也。”同时,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传统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影响着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尤其是政治通知思想和社会伦理道德。总之,此时的中国社会业已形成了以儒、道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体系和民族心理。所以,在两汉时期以译经为主的佛事活动中,汉译佛教经典的“儒化”和“道化”倾向十分明显。如早期译经中吧“释迦牟尼”译为“能仁”或“能儒”,迎合了儒家的圣人观念,把“涅槃”译为“无为”,迎合了道家思想,所以“当时人们往往以传统的周礼之教和老庄之道来理解佛教,可以视为是格义的最早运用。”而在汉代,译经情况却是困难重重。据梁启超考证:“初期所译,率无原本,但凭译人背诵而已,此非译师因陋就简,盖本实未著诸竹帛也。”所以“根据古籍记载,译事的一半程序是先由梵客背诵口授,然后由华僧揣摩意义再做笔录。中外高僧在翻译时斟酌词义、语义的表达,往往采用格义的翻译策略,即借助中国传统哲学里固有的词语比附佛经名词概念,根据口授内容来解释翻译佛经。”在汉代的译经僧人中,以外国人为主,而尤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 安世高,根据现有记载,他是最早来华的硬件僧人,其最重要的译出佛典是《安般守意经》和《阴持入经》,主要宣传小乘佛教的思想。“所谓安般守意,是讲通过坐禅来细数出入气息,防止心意散乱,同道家的胎息吐纳或民间的气功相近。”其在《安般守意经》中说:“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息入知正入息,息出知结跏趺坐,端身正直,系念在前。”同时在经中亦说:“安为清,般为静,守为名,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直接将佛教与道教的“清静无为”等他。而且在《安般守意经》中用“无为”来解释“涅槃”:“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可见他一直在试图让佛教接近于道家思想。与此同时,在他所译的《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曰:“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我们可以看出其话语与孔子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是何其相似。而且在此书中,亦对父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