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年级升学班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二年级语文升学班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卷
适用班级:12(1 ------19)班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胡同文化》的作者是( ),他有( )之称。
2.《废墟的召唤》作者是( ),她是著名哲学家( )之女,她的小说( )获第六届矛盾文学奖。
3.《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是( )这里的万重山是指( ) 。
4.石刻的历史,凝固的音乐的指的是( )。(《胡同文化》)
5.《内蒙访古》作者是( )它的体裁是(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耸峙(zhì)光束(sù)竹篙(gāo) 千仞(rèn)
B.怯弱(qiè) 唠叨(dāo)疾风(jī) 眺望(tiào)
C.词藻(zǎo) 啃噬(shì)混饨(hún) 翎毛(líng)
D.燧木(suì)脊梁(jǐ) 追溯(Sù ) 蜀(shǔ)
2.下列词语中完全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车水马龙 挺而走险 哀草离坡 怅望低徊
B.走投无路 罔然若失 逆来顺受 奉公守法
C.冷眼旁观 西风残照 重蹈复辙 肺腹之言
D.毫无生气 置身事外 供人凭吊 安善良民
3.作者举了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对作者引用这段对话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这段对话来佐证前文自己所讲的胡同文化的内容。
B.通过这段对话表明北京人对待世事的心态。
C.证实胡同文化的精义。
D.说明北京人奢求不高,只要有棒子面吃就满足了
4.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凭吊 醒悟 奴颜婢膝
B 慷慨激昂 瞬息万变 窸窣
C 若无其事 理直气壮 甲胄
D绮丽 雕镂 白壁微瑕
5.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储存(zhù) 薪水(xīn) 酱(jiàng) B.噌(cēnɡ) 惊闺(ɡūn)? 房檩(lǐn) C.崩塌(tā) 庠序(xiánɡ) 摞(luò) D.骄阳(jiāo) 虾蟆(xiā)? 低徊(huái)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喧闹 安份守己 挪窝 不约而同 B.伺候 莫不关心 精义 休戚相关 C.房檐 逆来顺受 万贯 冷眼旁观 D.荣华 满目荒凉 精采 置身事外
7.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 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王皮胡同 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约而同:约,约定。 B.安土重迁:重,重新。 C.冷眼旁观:冷,冰冷。 D.忠心耿耿:耿耿,心事重。
9.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
这江水是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________呢?
A. 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 不盈不溢
B. 无止无休 无盈不溢 无穷无尽
C. 不盈不溢 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
D. 无穷无尽 不盈不溢 无止无休
10.《废墟的召唤》一文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
A. 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 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 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 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性格的佩服。 ( )
2.《过万重山漫想》一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其作用是反映出作者喜欢追求构思的奇特,句式的新颖。
( )
3.《废墟的召唤》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人们重建圆明园的信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