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撷取作文素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传统文化中撷取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果参评 从传统文化中撷取作文素材 姓名:杨英丽 籍贯:陕西·韩城 单位:象山中学 从传统文化中撷取作文素材 象山中学语文组 杨英丽 大多数面临高考的学生也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考试作文往往不如平时作文写得神采飞扬,作文中出现的材料事例常常受现代文阅读或诗歌鉴赏等题的影响。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在考场上大脑基本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紧急应战状态,有的甚至处在只有招架之势毫无还手之力的状态,语文储备都被封死于心库.只能借助试卷中的点滴信息联想出一点相关事例拼凑为文罢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它跳动在民族乐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闪烁在国粹京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绽放在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中,传扬在脍炙人口的中华诗词里……总之,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巧用古诗引领学生习作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画卷中,古诗是中华民族璀璨瑰丽的文化宝藏。如何让学生们能够继承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古诗的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在实践中务必充分利用古诗教学资源探究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兴趣,又能提高了学生应用古诗的能力。引领学生巧用古诗习作那么如何巧妙点化、运用古典诗呢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借鉴。1、文题借用古诗,妙不可言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会一见钟情,现在,学生学会了借用古诗名句作为文题,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如:有学生在主题队会上说:“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深深明白了:我是个幸福的孩子,应该懂得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让我们一起在亲情的房间里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吧!”。还有学生在日记中就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题,中心非常明了,真是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2文中巧用古诗,富有韵味 古诗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要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蕴,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古诗名句为己所用。如:有学生在《春游道吾山》的一文中写道:“我们的小舟在波光潋滟的天湖中轻轻荡漾,湖岸两边是青翠,树影婆娑,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也没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浑,天湖有的只是母亲般的温柔和包容一切的内涵,在她的怀抱里,我们享受着她的宁静。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在高山平湖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登山时,我们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下山时,我们又看到了‘一山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景象。” 3结尾引用古诗,画龙点睛 许多学生在习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结束全文,利用它富有的哲理加以概括总结,为文章增色不少,给人以美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有学生在《柳树》一文中写道:“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象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呢,则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这不正是贺知章笔下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的景象吗?” 实践证明,运用古诗引领孩子们的习作,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进一步探究并加以完善。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组织学生包粽子,介绍粽子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屈原纪念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文。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充实作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汲取到可贵的民族精神营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其他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缅怀先烈,让学生表达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重阳节到敬老院拜望老人,写出一份孝敬之心,一份和谐亲情…… 通过了解民俗风情,让学生深切体会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情感,使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流露在写作笔端,根植于学生灵魂深处。 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从中撷取作文素材,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其“形”,用其美化作文,使作文语言优美结构整齐;在深入了解、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用其“神”,使作文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真正做到“形神兼备”,从而形成一篇优秀的考试作文。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高考生,要想在短时间里扩充自己的素材库,提高写作水平,做好这两点是十分必要的。 上文只是笔者近两年来为此在作文教学上作的一些探索实践,我们将为深入探索多种习作民族化方向及其创新的教学途径和策略而不懈努力。

文档评论(0)

hh83k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