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苏东坡的独立人格
浅析苏东坡的独立人格
摘要:本文就苏轼的生活哲学为入手点,从儒道佛三个方面,分析了苏轼思想形成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逐渐深入的过程。儒家的仁义爱民、有为,道家的天人合一淡薄逍遥,佛家的超脱、妙趣。苏轼对三家思想取其精要,融汇贯通。终而可以在一生的动荡波折中,无论如何苦难都得以超然物外悟得玄妙,留下了海量的艺术作品和颇为人称颂的功绩,成为中国古代全能式的巨星。
关键词:佛儒道 融汇 超脱 率真
苏轼概述
在中国,但凡是认识些字的,应该不会没有听过苏东坡,我觉得这样描述苏东坡在中国的认知的广泛程度丝毫没有夸张。只到苏东坡的比知道苏轼的多,大概是因为“东坡”这个字更质朴,更接近平头百姓,名字乍听,像是东山上耕种的老叟,苏轼得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的确是个农夫。
以前看来,苏东坡在诗、词、文、画、书法、美食,诸多方面都有建树,但知之甚少,混在人才辈出的唐宋盛世,着实是难和李杜、刘永、元白、稼轩分辨的清清楚楚的。近日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方觉旧时无知,方才知道他是何等的璀璨。我还没能想好一个词言明苏东坡是什么样的职业,因为几乎凡是他做过的事情他都做得及其出色,“天才”就是为苏这样的人创造的词。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不问是非!不谴是非,恰恰使道士们更加同情落难的士大夫,主动地同士大夫交往,而士大夫们只有在这种充满苦难的逆境中才一能真正体会到宗教这种无情世界的情感的可贵,也更容易认同道家!道教所宣扬的齐万物!齐荣辱!齐生死,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4] 。”
苏东坡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而且他的仕途不能不说是饱经风霜。他又是一个极其热情的人,在他的朋友中不乏一些道士,正如他在《送张道士叙》中所言“与吾友心肺之识,几三年矣,非同顷暂也。”所以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以个真正的道士,身体精神,轻松自在,一心无忧无虑这是道家极其重视的,由于身体强,欲望少,他们大多能过一种为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获得此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须摆脱名利,吃粗茶淡饭,穿衣住处不讲究,步行千里,睡在旷野,不视为苦事。他们对此世界一无所求。过着飘荡不羁的日子。
苏东坡的身上就有道士的影子,这种气质可以从他的号多作品中体现,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赤壁赋》中就有这样的体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此时正值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此期间苏东坡的心态也从苦闷得到一个升华,终究释怀。开始追求放浪自然,物我齐一的道家生活。功名终将逝去,那为这些东西折磨自己,又是何苦。自己也是万物之一,感受与与他们的和谐融汇也是极其快意的事情啊。他之所以40年为官,经历几乎三十次的贬谪而始终如一地热爱生活,这位天纵大才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会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
北宋佛家
宋代的佛教发展并不像唐朝那样有飞跃性的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对其亦无明确的态度,几任皇帝压制,又有几任皇帝给予其宽松的发展空间,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平稳的。而苏轼因为出生于一个佛教家庭,而且其从政的四十多年极多不顺意,每当受到打击他也会向佛教寻求一些慰藉,因而与一些僧人保持很好的关系。基于这样的原因苏东坡也从佛教中参悟到了终身受用的东西。
苏东坡对佛教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在文化和人格上易于接受佛家的影响,但在政治观点上却倾向低斥佛家;另一方面:在其青年时期,才华出众,科举高中,意气风发。自然难有心境去参悟佛理,因而在这一时期,苏东坡对于佛教是抵斥态度,甚至主张辟佛。而后期,仕途严重受挫,特别是在贬居黄州期间,对佛学有了叫诶深入的了解,到贬居岭南时期,苏的对佛教的参悟臻于高峰。
苏辙曾经说:“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在苏东坡黄州突围的时候,佛教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即将离开黄州之前,苏轼在为寺僧继连请作的《黄州安国寺记》中,对自己归诚佛僧的心理转变过程有清楚的表述:
渭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盆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阪池辛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愉然,无所附丽。
有此可见,这时候的苏东坡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正是有了佛教,苏东坡才得以从自己的苦难中超脱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