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城》教案1
《长城》教案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和气魄雄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特点,激起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幻灯片出示】课题《长城》,并播放视频介绍
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
让我们一同去书中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描绘长城的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82页,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幻灯片出示】:
1.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看出长城有哪些特点呢?
【幻灯片出示】生字词
崇山峻岭 蜿蜒 盘旋 嘉峪关 陡峭 气魄雄伟 打仗
城墙 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屯兵 堡垒 凝结
智慧 呼应
对难懂的词语进行重点解释
2 第一自然段
【幻灯片出示】长城的鸟瞰图.
(1)结合课文仔细观察这张图,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长城的呢?(远看)
(2)与课文中的哪一段相对应?(第一段)
(3)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4)指名读,注意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读音
蜒和蜓作比较
齐读这句话
书中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大、弯,气势)
(5)书中又是用了哪些词来修饰的呢?(崇山峻岭、蜿蜒盘旋,一万三千里、长龙)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6) “一万三千里”说明了什么? 列出数字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结合课文第一段,出示中国地图,并让学生指出长城的起始点。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6)概括第一段段意
3 第二自然段
【幻灯片出示】长城的近景图.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1)再看这张图,与上一张图片相对照,长城又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远观,一个近景)这张照片中的长城又是对应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第二自然段)
(2)近处描写,也就是作者具体描写了长城的哪些部分?(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师】用幻灯片展示正确位置,看图理解。
他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垛: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望口:指用来的口子。: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3)这一段通过对城墙的描写,用来突出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长城的高大坚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巨大的条石和城砖,宽,高,)
(5)概括第二自然段段意:
4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四段。
1.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第二句的“两三千斤重”、“无数”、、“抬上”、“陡峭”
再次品读这两句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幻灯片】出现第三句
比较: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