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数学课堂中段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
初中数学课堂中段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
河北省顺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郑泉水(072250)
邮箱:spzhqsh@163.com
摘要:众所周知,教学的起点源于问题情境,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整堂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课堂中段是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及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很少有教师予以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中段 问题情境
一、课堂中段是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我们将整堂课分为前段、中段、后段的话,那么,前段是基础,中段是关键,后段是提升。由于在课堂前段学生已经集中精力学习了一段时间,那么,到了课堂中段学生的注意力力就有可能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关键阶段使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探究、充分的交流,并提出概括性的结论,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另外,由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专家张慧英老师为适应新课程提出的“初中数学四阶段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辨析与研讨、反思与评价”在一堂课中也经常是循环使用,就是说,在课堂中段也经常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可见,在课堂中段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课堂中段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段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课堂前段已经学习了有关的概念与知识,如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与知识,需要在应用中去探索、去磨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自觉性,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例1 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后,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小明家的麦子丰收了,装袋后各袋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38,41,42,39,40,39,44。你能口算出它们的总重量吗?
例2在学生学习了“垂径定理”之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要浇铸一个和残破的轮片(如图1所示)一样大小的轮子,需要知道残破轮片的半径.一位同学设计了如下测量方案:在残破的轮片上找三点A、C、B,测得AB=8cm,∠ACB=120°.请你据此求出残破轮片的半径.
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性问题,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当学生在课堂前段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例1 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图2,△ABC与△DEF 的边BC,E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BE=CF,若使△ABC与△DEF全等,还需添加怎样的条件?
例2 在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之后,可以提出问题:如图3,在4×4的正方形的网格图中,有两个点A,B在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都叫格点)上,在格点上找一点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C点可以找出几个?
3. 创设错误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刻,把握是否到位,不仅需要正向训练,更需要反向训练。通过反向训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问题;通过学生的找错、纠错,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1 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后,可创设如下的错误情境:
小亮是一位爱钻研的好学生,他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之后,总想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不,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其证明方法为:
如图4,在△ABC的边BC上任意取一点D,连结AD.
设△ABD的三个内角分别为α,β,γ,△ACD的三个内角分别为δ,ε,θ,△ABC的内角和为,则:
α+β+γ==δ+ε+θ.
∴α+β+γ+δ+ε+θ=2.
又β+ε=180°,α+δ+θ+γ=,
∴+180°=2,解得:=180°.
即△ABC的内角和为180°.
为此,小亮很是得意了一番,可小亮的数学老师看了他的证明之后却说小亮错了,小亮很是纳闷!同学们,你知道小亮错在哪里吗?
例2:在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组的解法”后,可创设如下错误情境:山东省枣庄市2012年中考数学试卷第19题为:
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试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解:由①,得:
由②,得:
综合,得:
在数轴上表示这个解集,如图5。
然而,教师却说:“标准答案是错误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沸腾了,讨论、争论、思考……
例3 在学生学习了“二次根式的运算”之后,可出示如下问题:
观察下列各式:(1),(2),(3),
……请你写出第个式子。
甲同学的答案是:;
乙同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