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拉塞福假设.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拉塞福假设

1900年,貝克勒證明β射線為電子。 1900年,維拉德發現另一種不受磁塲偏折,且穿透力極強的放射線,後來由拉塞福命名為γ射線。 1909年,拉塞福證明α粒子是帶正電的氦離子。 (a) α衰變: 原子核產生α衰變後,其核內的質子數和中子數各減少兩個,故原子序減 2,而質量數減 4,可以下列的核反應式表示之: (b) β衰變: 在β衰變中,中子會轉變成質子,另外生成電子和反微中子。 當原子核產生β衰變後,其核內的中子數減少一個,但質子數增加一個,故其原子序加 1,但質量數不變,可以下列的核反應式表示之: 例如: (c) γ衰變: γ 射線是高能量的光子。當原子核的能態從高能階躍遷至低能階時,就會將兩能階的差值,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 通常原子核在產生α 或β衰變時,都會伴隨γ射線的放射。 原子核產生γ衰變時,其原子序和質量數都不會改變。 (3) 原子核反應方程式: 利用類似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方式來說明原子核的變化情形 遵守電荷守恆及質量數守恆,即反應前的電荷總和及質量數總和在反應後須保持不變,但質量不守恆。 (4) 自發衰變: 原子序大於 82(鉛)的元素,由於質子數太多,彼此強大的靜電排斥力,使得原子核(稱為母核)不穩定,會經一系列的α、β、γ衰變,而成為較穩定的原子核(稱為子核)。這些自發衰變,可區分成四種系列: 系列名稱 原子核質量數 起始母核 最終穩定核 釷系列 4n 錼系列 4n + 1 鈾系列 4n + 2 錒系列 4n + 3 例題:原子核作一次α-衰變時,其原子序減少 2,質量數減少 4;作一次β-衰變時,原子核內一中子放出一電子後變成一質子,因此質量數不變,但原子序增加 1。一 23892U(鈾)原子核衰變成 20682Pb(鉛)原子核。途中產生α-衰變和β-衰變的次數分別為 (A)8次和3次 (B)3次和5次 (C)5次和6次 (D)8次和6次 (E)5次和3次。 [72.日大] 答案:D 2. 半衰期: (1)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定律: 原子核衰變的發生是一種機率性的過程,我們無從預測那一個原子核,在哪一時刻會發生衰變,每一次衰變都是獨立事件,且不受溫度和化學作用的影響。 從統計學上來看,如果原子核的數目夠大,則每隔一定的時間間隔,將有半數的原子核發生衰變,此時間間隔稱為半衰期,以τ或 T1/2表示。 如某一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為τ,原來有 N0 個放射性原子核,經過時間 t 後,該放射性元素所剩尚未衰變的原子核個數 N,則 (2) 以放射性元素的濃度測年代: 利用標本內某一放射性元素的現存濃度和起始濃度的比值,便可計算出標本所經歷的時間。 對有機的生物體而言,14 C(碳14)被選作為測定年代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約為 5730年。 在地球的大氣中,碳 12 和碳 14,兩者的濃度比值約為 1.3 × 10 -12 ,碳 14 因衰變而減少,但是來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線,將空氣中的氮轉變為碳14,使碳 14 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因此大氣中兩者的濃度比值得以保持一定。 有機生物體經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使體內碳同位素的濃度與大氣環境相同。 當有機體死亡,體內的碳 14 含量因衰變而漸減,碳 12 的濃度則無變化,以致兩者的濃度比值隨時間而逐漸衰減。測得生物體內現存兩者的濃度比值,就可計算出該生物體死亡後所經歷的時間。 例題:設某放射性元素之半生期為 2 天,則該元素每一原子經過一天即行蛻變之機率為 _________。 [79.日大] 例題:在活的生物體內,同位素 14C 與 12C 含量的比值為 10 -13。現有一古生物,其 14C 與 12C 與含量之比值為1.25×10 -14。已知 14C 的半生期為 5730年,則此古生物死時距今為 ________ 年。 [87.日大] 答案:17190 §12-6 原子核的分裂與核能 1. 人工蛻變: 1919年,拉塞福以α粒子撞擊氮核,結果產生氧和氫的原子核,此為首次的人工蛻變。 1934年,朱里歐-居禮夫婦以α粒子撞擊鋁核,產生不穩定的磷 31,很快的衰變為磷 30,並放出中子。磷 30會持續放出正電子和微中子。且在自然界並不存在,為首次以人工方式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 義大利人費米發現以慢中子(又稱為熱中子)轟擊原子核,要比快速中子有效。以慢中子撞擊鈾核(Z = 92)時,鈾核進入不穩定的激發態,經由β衰變為第一個原子序為 93 的超鈾元素。此為首次以人工方法製造出比當時所知最重元素還重的人工元素。 2. 原子核分裂: 1939年德國人哈恩發表核分裂的實驗結果。鈾 235 有多種分裂方式,主要分裂成兩個質量不相等的原子核,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