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ppt

(2)人心与道心 心也是“理与气合”而后有,但也可以说心包含了理与气。 “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道心”: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纯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感性情欲。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人欲”),发而为不善。 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因此,“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4、格物穷理与居敬涵养 人虽有天命之性,但“此理堕在形气之中,不全是性之本体矣。”除了“气极清而理无蔽”的“生而知者”圣人外,众人自身所本有的“性”或“理”则被禀之昏浊偏驳之气所障蔽,根本无法像圣人那样做到“理义皆由此出”、“由仁义行”,因此强调一般人皆须“格物穷理”、“主敬涵养”、来“变化气质”。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万物之理与人之理(性)都是同一理,即“理一”。格物穷理即通过穷究万物,而使在己之理得(指儒家的道德原则和人伦规范)到一个再经历、再发现、再印证的过程。 居敬涵养是要求人身心并重、内外交修,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目的是为了使人做到一种自觉的提醒而追问心性之体。“只是提撕此心,教他光明,则于事无不见,久之自然刚健有力。”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到明代,王阳明发挥他的学说,他们的学派后来被称为“陆王学派”、“陆王心学”。他一生留下的诗文、书札、讲学语录等由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认为朱熹的学说太复杂烦琐,提倡“简易直截”的学风,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1)“心即理”的宇宙观 朱熹认为理是客观的、外在的。心是理的具体化,也是气的具体化,所以心与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于是朱熹就只能说性即理,不能说心即理。 陆九渊认为理是主观的、内在的。理不在事外,心即理,认为在心、性之间做出区别,纯粹是文字上的区别。“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且如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在陆九渊看来,只有心经验到的这个世界才有意义。 (2)“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既然“心即理”,那么学习亦即穷理,就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反省内求,切己自反。 发明本心,就是使每个个体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成贤成圣、明德求善的自足的根据,率性而行,则无有不善。象山有时也按照孟子的说法,把发明本心称作求其放心,其意为通过修养寻找回放失的本心。 陆九渊指出,良知良能是“我固有之”,“本无少欠”,但由于物欲的缘故,使“本心”染上了“尘埃”,必须“剥落”、洗涤,“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3)朱陆之辩 两人由于思想学说上的差异,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比较集中的有两次:   其一是在“鹅湖之会”( 1175年)上,就治学方法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辩论。 朱熹教人先“泛观博览”,多读书,然后达到对于理的认识;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陆九渊写了“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的诗句,认为自己是“易简工夫”,而讥讽朱熹是“支离事业”;朱熹则讥陆为“禅学”。   其二是通过书信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而进行的辩论。 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他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答陆子静》)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他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与朱元晦》)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直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答陆子静》)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