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铝板顶盖成形回弹优化的数值模拟.docVIP

汽车铝板顶盖成形回弹优化的数值模拟.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汽车铝板顶盖成形回弹优化的数值模拟

汽车铝板顶盖成形回弹优化的数值模拟   1 引 言   为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轻量化材料得到了迅猛发展。与钢板相比,铝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耐锈蚀等优点,能满足汽车轻量化的要求,成为汽车轻量化技术中替代钢板的主要材料之一。由于微观结构差异,汽车用铝合金板的成形性能与汽车钢板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传统钢板的成形理论和技术不能直接应用到铝合金板上。汽车用铝合金板的冲压成形机理和规律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技术。顶盖作为汽车最重要的大型外覆盖件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外观和质量。回弹是汽车顶盖主要缺陷之一,会造成顶盖外观变形和装配困难。以下通过采用不同的冲压工艺方案,探索解决汽车铝板顶盖回弹的方法。   2 零件冲压工艺分析   汽车顶盖,外形尺寸为 1 792 mmtimes;1 244 mmtimes;131 mm。中 A 段为车头部分,C为车尾部分,B段与D段对称。零件冲压工艺如下:①拉深;②正修边、侧修边和A段整形;③冲孔、修边和C段整形;④冲孔、修边及B、D段侧翻边。   3 CAE 回弹结果分析   由于零件B、D段对称,其工艺性质一致,仅对A、B、C 3 段采用 Autoform 进行仿真分析。零件各工序模拟回弹结果,工序①的回弹主要集中在零件周边的工艺补充面上;经工序②切边后,板料内应力得以释放,零件回弹量整体减小;工序③的回弹主要集中在B、C段天窗翻边处,零件外边缘回弹量较小;工序④的天窗翻边处回弹量减小,但A、C段的回弹与工序③相比明显增大。对比工序③、④的工艺和仿真回弹分析,零件天窗区域翻边是工序④回弹量增大的主要原因。   4减小天窗翻边回弹的措施   根据回弹结构分析,优化零件天窗区域翻边工艺。   方案2:保持板料原有形状,仅改变天窗翻边的工艺补充面形状,在拉深工序进行局部天窗翻边,将翻边R角由R2.5mm增至R3mm,特征深度8 mm,底部圆角R6 mm。经分析,R3 mm圆角处开裂严重,原因是新增凹坑会在成形中增大板料向内流动的阻力,板料流经R3mm圆角时受力大于材料的抗拉强度,导致失稳破裂。   方案3:天窗翻边处工艺补充面不变,在板料中间开孔。根据方案2的工艺缺陷,凹坑特征处的板料仅由外部板料补充,R角处受到较大拉应力以致开裂。在板料中间开孔后,天窗区域板料不再是单独胀形,板料开孔边界会随着拉深进程向外扩张,补充凹坑处的板料。成形仿真结果可知,在板料中间开孔后大大降低了零件中间区域的应力,板料R3 mm圆角处的开裂消失,零件E面(不易充分拉深,另外板料开孔处圆角部分受力不均,易失稳开裂。   方案4:板料尺寸和凹坑与方案3相同,但在板料开孔处加上压料板并施加350 kN的压力。   如图6所示,以凹坑内边界为界限设计上压料板,并在上压料板上设置加强筋,图6(b)为A-A截面的尺寸参数,图6(c)为B-B截面的尺寸参数。   方案4仿真成形结果,在板料开孔处加上压料板后,板料开孔区域拉深状态得到改善,上压料板拉深筋外侧区域成形充分。因上压料板对板料流动的控制作用,板料开孔区域向外扩展的过程中变形均匀,圆角处开裂消失。   方案5:外侧压边圈与方案4相同,将板料中间开孔处的上压料板换为内压边圈,并在该处设置台阶,加强内压边圈对板料的成形作用。   方案5仿真成形结果,板料开孔圆角部分受力不均,易失稳开裂,但与方案3相比,零件E面拉深较充分。   5 结果比较   5.1 拉深减薄率对比   方案1、4、5拉深减薄率对比,方案1 减薄率较大区域出现在零件 A、C 段的 R 角区域(最大减薄率0.18),方案4减薄率较大区域出现在零件天窗圆角翻边处(最大减薄率0.228),方案5减薄率较大区域出现在内压边圈台阶的R角处(最大减薄率0.21),尚满足标准。综上所述,对比方案1、方案4和方案5的减薄率,零件E面的减薄率基本相同,但在局部圆角处的减薄率存在差异。   5.2 回弹对比   图11所示为方案1、4、5在成形零件经过工序④后的回弹分析图,对比如下:   (1)方案4与方案1相比:零件A段的回弹量超差区域减小,该处回弹最大值由9.52 mm降至6.34mm;C 段整形区域的回弹量超差区域基本消失,优化效果明显,回弹最大值由4.29 mm降至3.24 mm;B 段翻边区域的回弹量整体降低。   (2)方案5与方案1相比:零件A段的回弹量超差区域减小,但回弹的整体趋势与方案1相反;B段翻边区域的回弹量整体增大以致超差,该处回弹最大值为9.39mm;C段翻边区域优化效果明显,回弹超差区域基本消失。   综上所述,施加上压料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