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神生产”概念的三维审视.docVIP

浅析“精神生产”概念的三维审视.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精神生产”概念的三维审视

浅析“精神生产”概念的三维审视   “精神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一维。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精神生产受到物质生产的限制,并且受到一系列社会条件制约。但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精神生产”的真正内涵及其定义,而只把它当作一个被批判的、约定俗成的术语和事实。面对这一问题,以往学者立足于“精神生产”这一术语第一次提出的语境---德国古典哲学,试图为这一概念寻求某种理论背景和思想史资源,强调马克思的“精神生产”与德国古典哲学意义上的“精神生产”概念的差异,进而体现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性。例如,有学者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家将“精神生产”立足于“人”的概念,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性”的张扬和超越,使之成为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根据。但由于德国古典哲学意义上的精神生产持“唯心主义”的立场,采用了抽象、神秘的方法,夸大了精神的重要性,因而受到马克思的批判[1] 。然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精神生产” 概念的思想起源甚至可以继续追溯到17、18 世纪的哲学思潮中, 追溯到现代西方早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传统中。培根和笛卡尔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哲学家,他们的认识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的认识论内涵。因而,本文试图以此为视角,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分析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精神生产”概念,进而将这一概念置入早期现代西方哲学话语中,分别探讨培根和笛卡尔对这一理论的贡献,从而显现出马克思对“精神生产”概念进行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精神生产”这一术语颇具研究意义和价值。这一术语既凸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地位,也揭示出马克思对以往哲学中认识论的继承与批判。就前者而言,马克思强调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就后者而言,马克思将精神生产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产这种认识活动实际上体现着人与动物的根本性区别。马克思强调的是人作为生产者,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通过梳理和分析马克思经典著作, 不难发现,   马克思对“精神生产”这一术语并没有给出清楚、明   晰的解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了   “精神生产” 最初直接产生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观念、表象(Vorstellung)、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   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   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524。因而,人的表象活动   (Vorstellen)、思维活动、精神上的交往在最初还是   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认识到人在精神   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是其表象和观念   等的生产者,但是现实的、活动着的人们,其规定的   方式是由自己的生产力和相适应的交往---直到   这种交往的最高形式---的某个确定的发展”[2]524。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做出两方面的规   定。第一,马克思认为“观念、表象和意识”的生产是   与物质活动即人们的物质交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分别与生产观念、表象和意识相对应的活动---思维活动、表象活动和精神上的交往活动,它们实际上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结果。精神生产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和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也认为,观念、表象和意识的生产是与“精神上的生产”密切相关的。观念、表象和意识不仅是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认识“生产”活动。   马克思提出了“精神上的生产”这个术语,但没有对其加以界定,因此导致了一些困惑和误解。精神生产是否等同于“表象、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活动”? “精神生产”与马克思的另一个术语---“意识生产”又是何种关系? 对此,学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将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生产。认为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一样包括“思想、观念、意识”等社会心理的生产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两个方面[3] 。有学者认为意识生产包括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意识生产的高级阶段。意识生产包括初级的意识生产和高级的意识生产两种形式。意识生产的初级形式是“日常意识”,并且“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意识生产的高级形式是政治、法律观点和学说、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它与物质生产不是同一个过程,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强调,意识生产的初级形式潜在地包含着意识生产的高级形式,实际上也孕育了精神生产的萌芽,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割裂[4] 。也有学者认为是文本翻译的偏差造成了这个问题[5] 。还有学者区分了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