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乡村社会的 “洋学” 与 “私塾” 之争_0.docVIP

浅析中国乡村社会的 “洋学” 与 “私塾” 之争_0.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乡村社会的 “洋学” 与 “私塾” 之争   一、 引言   20 世纪前半叶, 中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与欧美比肩发展, 以少数民族教育、 边疆教育、 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为主要内容, 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廖泰初于 1936 年所著 《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省汶上县教育研究》 就是这一阶段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廖泰初 (1910-2000 年), 祖籍广东高要县。 1928 年夏, 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教育系学习。 1932 年在燕京大学本科毕业后, 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1935 年, 廖泰初以论文 “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评论” 获得燕京大学、 美国纽约大学硕士学位。 1935 年 10 月, 廖泰初在山东汶上县担任视学员,并开展乡村教育调查研究, 1936 年 1 月, 廖泰初结束了山东社会调研工作之后, 回到燕京大学, 并在教育系任教。   1937 年, 燕京、 协和、 清华、 南开、 金陵等 5 所大学及山东省政府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得到罗氏基金会 100 万美元之资助, 设立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 促进政建教合一之推行。 从 1935 年开始,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鸿钧担任汶上县县长一职, 廖泰初则在汶上县担任视学员。 为寻求改进普及我国农村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张鸿钧支持下, 他以视学员的身份深入到汶上县的各个村庄, 了解实际情况, 开展社会调查。 这部著作即是廖泰初于 1935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 月在山东省汶上县, 走访了 200 多个村庄, 参观了150 多个私塾的当地农村教育调查的成果, 亦是反映当时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史料。 20 世纪 30 年代,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面对沧桑巨变之下处于十字路口彷徨无助的中国教育, 廖泰初发出了这样的质问: 中国的教育到底应该走哪条路? 在本书中, 作者从人类学的理论与视角出发, 为我们呈现出了汶上县 “私塾” 和 “洋学” 对立发展的状况, 并鲜明地指出, 文化冲突是以西洋文化为背景的 “洋学” 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二、 “洋学” 与 “私塾” 的对立   “汶上县是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县, 在济宁北部约九十公里的光景……是典型的华北农村。”作者之所以选择汶上县进行调查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汶上县与孔子的故乡曲阜的渊源。 这里离山东曲阜较近, 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保留历史较长, 建设较为完善; 其二是作者当时担任县政府的视学员, 这一身份为调查研究提供了便利。 科举制度废除后, 汶上县一直存在两种平行并列但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 一种是“洋学”, 另一种是与之相对的 “汉学”, 即 “私塾”。 “洋学 又一名 官学, 其对称是 汉学 和 民学 , 洋 是对 汉官 是对 民 的; 进一步去分析, 一种是 西洋化 的产物, 一种是 本位化的产物, 这样学校和 “私塾” 保持着二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 互相对立冲突的两种组织。”在汶上县是没有学校这一概念的, 老百姓把学校这一组织称之为 “洋学”, 如同 “洋人” 和 “洋货” 一样。 自 “清末新政” 以后, 国家权力逐步深入到乡村社会, 政府不断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控制, 开始改变社会原有的文化权力和结构, 国家与地方社会的摩擦与冲突也日渐增多。 汶上县的两种教育组织形式代表了老百姓与政府“不合作” 的现象, “洋学” 是在政府的严令下维持着, “私塾” 则在老百姓的烘托下枝叶繁茂。 在本书中,廖泰初分别从历史沿革、 教育主体、 设备、 教师、 管和教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汶上县 “洋学” 与 “私塾” 的对立发展状况。   三、 发展完备的 “私塾” 教育   汶上县的 “私塾” 不仅种类繁多, 而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近乎完美的学制。 汶上县的 “私塾” 大致可以分为 4 种: 其一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 学生要向老师贡献束脩; 其二是义塾或义学, 学生来源于贫寒子弟, 办学经费由当地的人捐献或是当地富有的人为了积 “阴德” 而设立的一种 “私塾”; 其三是书塾, 设立在某家的义庄或宗祠内, 只教该姓的子弟; 其四是家馆, 这是当地有钱的乡绅为了自己的子弟能够做官, 由一家或数家设立的 “私塾”, 别的亲友的孩子也可以加入。 这 4 种类型的 “私塾” 基本上满足了乡村中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需要, 即使最贫苦的孩子, 一年用不到几角钱, 便可以跟着先生读书明理, 甚至学会做账、 写信等乡村社会实用技能。 此外, 在漫长的文化濡染中, 汶上县 “私塾” 的学制渐趋完整。 在汶上县的 “私塾” “现阶段的学校制度里, 现行的有大学中学小学, 这里有 爨局私塾、现行的有师范学校, 这里有 大学私塾 或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